传统的民俗在踯躅中前行----渔灯节有感
x 正月十三、十四两天,开发区一带海边渔村,一年一度的渔灯节又大戏上演。今年由于出差,没能赶上跟朋友们一起去观摩盛会,但好在前几年去过,这两天看到朋友们拍的片子,也仿佛身历其境,热闹场景犹如眼前,心里也不觉得十分遗憾。渔灯节的由来,大家都已了解。但说主要流传于山后初家、芦洋、八角和大季家镇的初旺村一带,我却不敢苟同,其实蓬莱地区沿海,包括新港一带的湾子口、铜井、刘家旺一带渔村,每年也过渔灯节,只不过规模和影响不如上面说的这些地区大而已。现在之所以给大家留下了只有这一带有渔灯节的印象,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头,使这一古老的民俗有了自己的身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经济基础的原因,因为这一带的经济比较发达,群众有能力、有实力来传承和发扬这一民俗。
我的老家在蓬莱沿海一带,尽管离海不远,但不属于渔村,全村都以务农为主。小时候过元宵节,自己动手做灯,是一年一度的重头戏。一般在正月初十左右,就把平时放在犄角旮旯里,攒的一段一段的小蜡头拿出来,用一个破勺子在炉子上溶化了,再用萝卜、白菜根等做成灯盏,用火柴缠上棉絮当做灯芯,再将溶化了的蜡油浇上去,这样一个灯就做好了。灯盏也有用胡萝卜种的,但胡萝卜属于细菜,一般不舍得用。
灯做好了,就盼着送灯的时候。按照老辈规矩,一般是正月十二送麦灯,但也有正月十四麦子生日送灯的说法,可能因地域不同有差异吧。由于全村以务农为主,因此送麦灯也是比较虔诚的,一般将灯点燃后,恭敬的放在家里的板柜、粮仓上,然后念上几句,什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词儿。记忆中,送麦灯的时候,鞭炮是不放的,可能觉得没有必要花钱买鞭炮上供吧。
老家靠近海边的几个村子,一般正月十三送渔灯,由于那个时候,海边的渔民都比较富裕,也由于靠海吃饭,风险大,运气很重要,因此渔民们愿意掏钱,把仪式搞的隆重一些,图个吉利和好彩头。白天的活动主要是给龙王爷上祭品,有时也搭配些本村的秧歌表演。天黑下后,开始放鞭炮,并在海边放灯。灯的做法基本相同,往海里放的时候加个自制的类似小船的东西,一般是用玉米秸等材料做的。 正月十三的晚上,在家里听到海边几个村子响起了鞭炮声,就知道是打渔的送渔灯了。作为小孩子的我们羡慕的要命,因为又能放鞭了。
正月十五晚上就是送茔灯,也就是给祖先的坟头送灯。我记得小时候,一般都要做二三十个灯。除了送麦灯,送茔灯外,十五晚上家门口两侧的门墩上,猪圈里,鸡窝里,窗台上,灶台上,包括厕所里都要送上灯,如果赶上风大,还要认真寻摸个好地方,保证所有的灯都要点亮和烧完。
送渔灯,送麦灯,送茔灯,其实都是元宵节民俗的一部分。这几年,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渔灯节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呈现出一支独秀的态势,成为烟台一带最能代表元宵节的民俗,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渔灯节。民俗的继承和发展是件好事儿,说明我们更加重视传统的精神和文化,但在继承和发扬过程中,一些形式和内容是否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调整,这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很多人不赞成调整,认为应该保持原汁原味的民俗,这才是最纯粹的。就拿渔灯节期间的放鞭炮来说吧,用句网友的话说,渔灯节上,鞭炮简直跟不花钱似地。我是亲历过渔灯节的,还真是,鞭炮声从一开始就不停息,此起彼伏,绵绵不绝。据当地的朋友介绍,一般人家这一天都要放掉三千多块钱的鞭炮,这样算来,一个村子这一天燃放鞭炮的价值当用百万计算,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浪费,这还不算噪音污染,空气污染和由此可能引发的各类事故。而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往鱼虾满仓的企盼,变成了宣布海洋死亡的诅咒;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以往人船平安的祈祷,比不上加装一台卫导更管用。
随着渔灯节的影响和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加入到其中,从活动当天的滚滚人流中就能看出一二。地方政府对此是乐见其成,而且还有意识的推波助澜,据说渔灯节当天的活动,在很多地方演变成为互相攀比的擂台,一些过程简直可以用奢侈来形容。但看着越积越高的鞭炮纸,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越来越重视的各级政府,而作为节日主角的渔民们,他们的祭祀形式越来越随意,一脸的迷茫仿佛在走一个过场,在众目睽睽下完成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仪式,我的确感受不到渔灯节应该具有的精神和意义。
但从最近几年几个地方的渔灯节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几乎没有发展和变化。所谓年年花相似,岁岁人相同。变化的可能就是放的鞭炮更多了,秧歌队的人更多了,但我发现,作为祭品的大鱼个头却是一年比一年小了。我个人感觉,渔灯节有点像春晚。这让我对这一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有了一丝担忧,如果再没有新的东西加入进来,等外面的人对此有审美疲劳了,没有吸引力了,渔灯节变成一种自娱自乐,还会不会保持现在这种光鲜热烈的氛围。
由此我想到了其他一些民俗。目前,绝大部分的民俗都在变与不变中纠结,在踯躅中前行,如何既能保持特色和传统,又能迎合现代人的口味,适应社会飞速的发展,这的确是个大课题。我认为:虽是民俗,但不庸俗,目前一些民俗庸俗化的倾向和做法对民俗的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应该更深层次的挖掘民俗中蕴含的社会背景、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提升和规范,使之符合新的文化发展方向,这样的民俗才是有生命力的民俗。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欢迎拍砖。
关于民俗,胖子的此篇文字很是精彩。
晚上刚看完了湖南卫视的元宵喜乐会,龚琳娜的一首福建民歌令我再次愣在沙发上。民俗是什么?是那些源自生活里最真实最朴素加不得一丁点装饰的地方文化。但是,如今的民俗让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哗众取宠的模样,民俗摄影的年会拍皮草,泳装的Model,古镇的保留是为了变成敛财的景区,而从渔灯节回来,我被鞭炮的硝烟呛的睁不开眼,看到的是路旁奔驰宝马,今年直接悍马。十四没有去,据说场面更大,着汉服集体仪式。实在理解不了,生活越过越好是为了???
1# 胖子
能像胖子这样对如今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旗号,而各具心态的民俗活动,做如此深刻思考,能有几人?我一直没有去看渔灯节,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惧怕鞭炮声震聋了我的耳朵。
蓬莱初旺,现在属于开发区的初旺的渔灯节,之所以能呼隆起来,与近些年渔业经济发达,渔民收入增加有关,更与地方政府推波助澜倡导所谓民俗有关。民俗,这个词真好,它可以让许多不科学的东西变得科学起来、有理起来。
很赞同胖子的观点。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值得有关方面和当地民众的思考。尤其当地政府,理应从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去思考。
建议胖子将此文送给烟台日报、晚报、晨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如果能发表,想必会引起更多人的深思,引起有关方面的思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