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新 发表于 2013-8-19 11:36:21

垮掉的一代,何其相像?

    文章简介:如石说:有经济基础的四处游玩称......《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在归途的旅车上,与一胶州中年女......如石一行五人,自有多的是的玩耍......回:是吗?你们多数是不乐于看此......接着说:这本书写的是上个世纪五......一番轻声细语交谈后的结果,是引......就这样,《在路上》,在路上,凯......凯鲁亚克不作答,因为书中的迪安......



x



跨掉的一代,何其相像?
——《在路上》读后有感
    如石说:有经济基础的四处游玩称为旅游;沒物质保障的四处游玩视为流浪。究其意义,殊途同归。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來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路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的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信仰的缺失,是如石的读后第一感的。
   在归途的旅车上,与一胶州中年女子攀谈,共同探讨的便是這个话题。之所以与她有短短一段的交流,呵呵,绝不是因为旅途上的寂寞和爱花恋草的流行偏好。之所以与她交流,恰恰是因为《在路上》这本书籍。
   如石一行五人,自有多的是的玩耍乐趣。偏偏是因为她索要了这本书,可仅仅限于翻阅了几页而返还。让如石些许有点失望。潜思想里还是希望他自己喜欢看的书别人也津津乐道。失望之余,就想与她交流。
   问:不太喜欢看这种主題的书吧?
   答:看不懂。(看不懂就是没兴致啊,没有看不懂的书啊)
   回:是吗?你们多数是不乐于看此类书的,因为里面充斥了太多拷问道德层面的内容。
   无语。
   接着说:这本书写的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流浪或旅游、毒品、爵士音乐、性泛滥、责任缺失、恣意犯罪等行为所折射的某种具有明显社会特征的非主流现象。看似杂乱无章、荒诞无度。实际上在求证一种责任,在寻找“为什么活着的”動力源泉。上升到意识形态就是迷失了信仰。反观当今社会的部分八零九零后,信仰已经成为埋在土里的破陶破罐。没了信仰,就丧失了责任,演变成了一个社会上公信力丧失的雜症。
   一番轻声细语交谈后的结果,是引起了胶州女子的说話欲望。张长李短的用十分详尽和平民化的、不容质疑的生活真实见闻,构建了庞大的的论据体系从而辩证了如石论点的现实性。临她下车时給如石一众礼貌周到的道别和不断回望的神态,令人感受到了一本书所能带给人類精神领域里的沟通文明。这是书作者的欣慰。这也是读书的乐趣。
      就这样,《在路上》,在路上,凯鲁亚克与如石反刍了同一种沉悶:人生没了信仰,何处是归宿?
      凯鲁亚克不作答,因为书中的迪安仍要四处游玩;如石不作答,因为他不是智者,只能不休止的读书。
      就这样吧。

lldccc 发表于 2013-8-19 11:36:24

太深刻了也不见得都是好处,有思想地活着通常都感觉很累,所谓智者有时候不一定脑袋太复杂,或者说,智者应该是那些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

L32y 发表于 2013-8-19 11:36:26

经典,借阅过
有必要质疑一下自己的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垮掉的一代,何其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