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惜衰红——随录读书观影笔记
文章简介:攒了好久,不知是无法鼓起勇气来......关于选角,AR和ET真是意味深......另一个觉得有趣的原因是选了AR......说到片子本身,让AR来读出整出......至于表演,我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另外就是结尾。似乎无处可寻又似......6f241b234ea60e1......由AlanRickman和Em......电影改编自Christophe......那位女士在巴黎过着绚丽多姿的生......场景基调定位于煽情和苦乐参半的......诗人ChristopherRe......x
2012.02.18
《The Song of Lunch》(午宴之歌)
攒了好久,不知是无法鼓起勇气来看还是提不起兴趣。但是实际看了,才发现仍然妙趣横生。
关于选角,AR和ET真是意味深长的一对,这对英国屏幕夫妻,到底演了多少次couple不知他们自己可能算得清?真不知英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把他们俩凑在一起。Emma出场的时候,一瞬間像一场骤然而至的庞大De Javu,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就能体會到男主角那种复杂的心情:看到旧情人的一瞬间,那些或美好或哀伤或愤怒或狂喜的记忆一瞬间复活,不管你希望与否一瞬间淹没。不过,要说起来,其实更像Love Actually的后续吧……
另一个觉得有趣的原因是选了AR来演男主角。面对旧日情人最尴尬的是什么?是发现在分手后她居然突然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嫁了好老公有了娃搬去巴黎常住过着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悠闲生活……?是她已经move on而他stay just where they were。男主角不停地饮酒。如果是其他人来读那一段,“酒与嘴唇”,会很肉麻,但偏偏是演過《Bottle Shock》的AR……摸下巴,这个casting真是天作之合……
说到片子本身,让AR来读出整出剧本,他那美好的嗓音自不待言。我曾形容他的嗓音是“醇酒、75%的黑巧克力、黑色的天鵝绒、玫瑰花瓣深紅色的内侧”。然而,六十五了啊老头,他的嗓音与《莎士比亚十四行情诗》的时期相比,失去了一点清亮与柔情,多了一丝含糊与沙哑。但,这正是他所具备的、神奇地贴合原著中的“他”的特质。哪怕心碎过也是旧伤,the days of glory回憶起来也带着尘灰与霉味……那种中年人淡淡的自嘲与厌倦。
至于表演,我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在读到“一瞬间眼睛似乎蒙上水汽”的时候,Emma的眼眶当真红了一下。那张依旧风采照人的面孔上宁静的表情不曾有一丝波澜,只有眼眶红了一下,无比动人。
另外就是结尾。似乎无處可寻又似乎理所当然,连叹息都无法顺利发出的怅惘,是不能埋在“今天”的。
6f241b234ea60e13ac34dea3.jpg (72.39 KB, 下载次数: 0)
2012-2-19 20:29 上传
午宴之歌 The Song of Lunch (2010)
导演: Niall MacCormick
编剧: Christopher Reid
主演: 艾玛.汤普森 / 艾伦.瑞克曼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0-10-08
片长: 45分钟
由Alan Rickman 和 Emma Thompson 主演的《午宴之歌》将在BBC2台播出。
电影改编自Christopher Reid 的叙事诗,讲述一位不知名的图书编辑(Alan Rickman饰)和他的旧情人(Emma Thompson饰)分手十五年后,再度回到Soho区他们以前常去的Zanzotti餐厅叙旧。
那位女士在巴黎过着绚丽多姿的生活,嫁给一个享誉世界的作家。于此同时,这位不知名的編辑在经歷了寫作生涯的失敗后,不仅痛恨他平凡的出版工作,并且悔恨他们爱情故事的终结。当他来到Zanzotti餐厅,发现餐厅在新人管理下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无疑增添了他的怨恨:变老,被抛弃。
场景基调定位于煽情和苦乐参半的結合。随着紅酒入喉,这对舊情人提起他们失败的感情,叙旧变成了相互指责。
诗人Christopher Reid 获得了2010年柯斯达文学奖的年度代表作。对《午宴之歌》的评论是,它展现了“Christopher Reid的全部智慧,诡计和人道”。
索性再写一个。
《虚拟书评》
很有趣的薄薄一小本,在一次短途旅行中刚好看完,兴致盎然。
它是一本左右互搏式的东西,处处透着“亲,你懂的”的玄机。虽然为尊者讳地编造了假书名和假作者,极具个性的句子却足够能让读者知道作者暗讽阿谁。实际上,仿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嘲讽,只有观察到一个作家最具特色的措辞方式才能加以夸张。
但它绝不是《格调》一样通篇抖机灵的恶毒文字。首先,它的创意足够有趣。之所以说它左右互搏也在于此。作者首先需要虚拟一本书,这本书要足够有趣,才能作者在评论它时加倍的有趣。而要让书评做到有趣,则要让它打倒那个刚被作者自己树立起来的风车。作者既是唐吉珂德,也是风车——如果有可能他还可以是桑丘。
《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
“……当僵持状态持续了两个小时之后,酒店内的人质和武装分子开始进入一种无事可做的状态。武装分子的头领得知这些人质是美国作家以后,做了一个特殊的决定:他命令所有的作家开始写一篇短篇小说,并宣称将根据作品的质量决定这些人质被释放的顺序。为了防止作家们靠记忆抄袭他人的作品或重写自己以前的小说,这个头领规定这篇小说中必须出现三样东西:一把抢、一个闹钟和一条船。武装分子给作家们安排了各自的桌椅,并发放了圆珠笔和纸张,于是在场的作家开始了一场一生中最为奇特的创作……”
其二,在暗讽、隐喻、揶揄之外,我们还是能看到作者在左躲右闪当中不乏对于文学的真知灼见。不过虽则如此,怎么看都像是《2666》的软文……
虚拟书评
作者: 比目鱼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 2010-7
页数: 204
定价: 20.00元
ISBN: 978754580258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虚拟书评”和“作家和书”两部分组成。所谓“虚拟书评”,就是为那些并不存在的、“虚拟”的书撰写的书评。写法别开生面,读来生动有趣。而“作家和书”部分则涉及卡佛等西方当代文学名家,以逸闻趣事为主,辅以与“文学性”相关的作品解读。
目录 ......
虚拟书评
《枪口下的十四篇小说》
《烂小说精读》
《风铃》
《泪水的收获季节》
《过马路的艺术》
《麦特?埃里克森晚年言行录》
《笑不出来:相声的没落》
《暴发户的自我修养》
《地久》
《腔调》
《寻找村上春树》
作家和书
雷蒙德?卡佛:刻小说的人
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
极繁的小说,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
邪典:由读者决定的小说类型
《时间箭》:一部“倒带小说”
既不荒野,也无侦探
《2666》:一部气势磅礴的奇书
《云图》:穿越时空的六重奏
患者肖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海明威和他们的精神疾病
破碎的博尔赫斯
其实比目鱼的博是很有玩头的:http://www.bimuyu.com/blo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