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小说)
x 特别说明,所城“十三姓”的资料摘自网上,在此表示感谢。文中故事,与所城后人无关,切勿对号入座。1
民国八年的冬天,烟台的雪来得格外早。刚进入腊月,纷纷扬扬一场大雪,下了个三天三夜,把所城及周边的十三个村落群变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
唉,这样的天气,又不知道有多少“倒儿”横尸街头。夏四爷站在门口,面对迷蒙的雪天,长叹一声。关上街门,回得屋内,坐在八仙椅上,边烤炭火,边琢磨正月初九庙会的事儿。
这烟台街面啊,原来有张、刘、夏、于、牟、曲、曹、傅、邱、翟、肖、谭、王,即所城“十三姓”,被称为“坐地户”,在奇山所定居。他们世代在这里打鱼务农经商,繁衍生息。渐渐地,城市围绕所城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十三村”。每个村都有祠堂,推认同姓中辈分最高而又德高望重的为“尊长”。 “尊长”对于处理本家族的一切事物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十三个村子形成一个“村庄群”,很多事情无法单独结局,于是在毓璜顶的玉皇庙内,一个“联庄会”就成立了。每个村的“会首”轮流值年,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成立的“基金会”由地方集资,账目非常透明,年年张榜公布。这一举措也为老百姓办了不少的实事儿。当时很多远来的乞丐,因为天寒地冻饿死在路边,就称为“卧倒”、“倒儿”。按照惯例,这种无人认领的尸体倒在谁家的门前,谁家就要负责报案,之后的人命官司、验尸费、殡葬费都得报案者负责到底。因此有的人天不亮就出门看看,发现“祸从天降”就得马上悄悄转移“案发现场”。所城夜里四门紧闭,城外村庄的老百姓就不堪其患。最终,“十三村联合会”商定,无论什么地方发现“倒儿”,由基金会负责一切相关费用,令居民们拍手称快。
夏四爷作为“十三姓”的后代夏家的尊长,目前还不该他值年,不需为“倒儿”的事情操心。他所操心是正月初九庙会上值年的交接仪式,那个仪式要展现的一切是他夏四爷的门面。什么唱戏啊,高跷啊,秧歌啊,他们都显摆过了。我要弄个什么特别的才好呢?夏四爷琢磨了半天,下人禀告该吃早餐了他还是没个头绪。
3
第二天一早,王木生就带着女儿来夏四爷家送野兔了。
王一凡看见了兔子,喜得私塾也不去了,和甜甜一起忙活着喂兔子。呆在笼里的野兔,显然受了惊吓,任何东西也不吃,可是难为死了两个小家伙。
夏四爷叫王木生落座,倒上茶水,两人攀谈起来。
木生啊,人安顿下来,应该找个女人过日子了。夏四爷关心地说。家里没有女人,哪像个家啊?
木生看看正在玩兔子的甜甜,唉,想倒是也想过,就怕孩子受气啊。
是啊,是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啊。夏四爷若有所思。
四爷,莫非您也有难事?王木生观察者四爷的脸色,小心地问。
唉,木生啊,咱烟台街面这个值年的规矩你可能不知道,正月初九那天有个交接的仪式,全城人都看着呢,那可是个要脸面的事情呢。夏四爷一五一十把这规矩说个了木生听。木生啊,夏家到了我这一代,没能人了啊,看我两个儿子,一个就知道吃喝嫖赌,一个木讷得三杠子打不出个屁来。两个人一个也不能指望,唉。
木生沉思半晌,终于开口,四爷,您就是俺的救命恩人,老话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的事就是俺的事,虽说我一乡野木匠,没有什么大本事,可俺有一门制作抬阁的手艺,咱在庙会上可以弄个抬阁表演。王木生如此这般地把家乡抬阁表演的事情给四爷比划了半天,四爷感觉新鲜,这个法子,我看行。四爷有些兴奋。
不过,四爷,有个演员的问题,要求是童男童女。成人身体重,抬阁的人受不了,架子也承受不住。木生提到了关键的问题。
哦,大过年的,大冷的天,把孩子绑在架子上,一下就是三四个时辰,不吃不喝的,谁家的爹妈能舍得?这倒是个问题。夏四爷一下就明白木生担心的问题了。
两个孩子逗弄野兔高兴了,嘻嘻哈哈,笑成一团。夏四爷把目光停留了在孩子身上。
四爷,田田表演过抬阁。就差一个男孩子了。木生心里等待四爷开口。
让一凡出演那个童男?夏四爷迟疑地问到。
木生点了点头。
也好,让他吃点苦,将来别像他爹一样木讷。夏四爷下了狠心。
木生,抬阁的人,我从帮工里寻找,要年轻力壮的,对吧?还有,要什么木料,我出。夏四爷问,还有什么需要我办?
木生想了半晌说,四爷,庙会上,本来就人山人海,我们一出场,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挤翻了架子,孩子就太危险了。
对,对,我就没想到这个问题。你说怎么办?夏四爷担心起自己的孙子一凡来了。
四爷,我知道烟台街面上有拳师,要维持秩序,雇几个拳师最好。木生建议。
四爷一听,笑了,这个好办,烟台街面上练螳螂拳的不少,找几个就是了。
剩下的,就是一凡要受点委屈了,要去我那里住,在我那里练习。木生提出了最后的要求。
行,我跟他说。夏四爷心里不落忍,狠狠心答应了。人家木生图什么?人家的孩子也是孩子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