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老陈 发表于 2013-8-19 11:51:00

《巨流河》读后随感

    文章简介:拜山人所荐,近日通读齐邦媛先生......人物传记曾经是我的最爱,在大学......工作以后,为生计和前途所累,先......《巨流河》一书读来算不上艰难,......齐先生的《巨流河》有别于其它传......受山人《十读巨流河》之惑,本人......



x



拜山人所荐,近日通读齐邦媛先生所著《巨流河》,一本先生本人及其父两代人的自传。

    人物传记曾经是我的最爱,在大学的四年间,几乎读过学校图书馆内所有的名人傳记。當然,那时年少叛逆的心尚不足以支撑我能够在这些如烟海的字里行间找寻出纸页背面的隐含,更多的是一種向往和猎奇。

   工作以后,为生计和前途所累,先是埋头于专业技术、行政管理方面的书籍,后来兴趣渐渐转移到历史地理方面,而今读的则多是人文社科,政论随笔之类。或许本人有忧思情结,从血型上看说是悲观主义者,因此对一些文字和现象的理解,先是忧患,接着又强迫的劝自己用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以达到中庸和谐,不失偏颇。

   《巨流河》一书读来算不上艱难,这应归功于齊邦媛先生几十年来扎实而厚重的文字功底,文笔清丽而老辣,自然的将记忆的涓涓小溪,汇成百年激荡、家国天下的大海。其中第七章以前,算是细读,因为先生讲述的家国历史与本人脑中的印象可以相互印证,或有共鸣。七章以后至第十章,尤其是其躬耕于台湾文学交流部分,则算是粗读,概因本人对这段往事无一丝印象,想来還需再读。最后的十一章算是大团圆,从巨流河到哑口海,魂归一处,暮色苍茫。

   齐先生的《巨流河》有别于其它传记,她不仅仅记述了齐家兩代人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将其放置在家国天下百年风云的大的历史背景中,用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同时又较早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的眼光,讲述了那段尚未久远的过去。尤其是齐先生前半生的跌宕起伏,早期台湾文化拓荒者,以及毕生致力于文化教育和交流的的人生阅历,使得那些稍显冰冷的所谓政治文化,變得有些温暖,讀来难免令人嗟呀不已。

   受山人《十读巨流河》之惑,本人也将读此书的随感略为四记,分别为:家国政治、家国文化、家国挚情、家国天下。贻笑大方之处,请见谅。

vicky_xie 发表于 2013-8-19 11:51:03

一字不拉地读完,胖子的读后感大气磅礴,插个小腿儿赞一下~

光光 发表于 2013-8-19 11:51:08





《巨流河》读后随感之家国政治

何谓政治。毛泽东曾经有一个解释,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话虽粗陋,却十分形象。齐先生的父亲齐世英先生,在德国求学时,他就坚定的相信,“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积弱的中国,而不是激动热情的群众运动。不择手段只达目的的革命所遗留下的社会、文化问题需要更多的理性解决,才能弥补。”抱着这种信念,齐老先生自国外学成归来,对建设家乡,建设中国有着满腔的热血和识见。然而现实总是会轻而易举的打破那些美好的理想,无奈只好投身政治,参加了郭松龄对张作霖的反叛,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此即决定了他本人在政治上悲剧的一生。

中国三千多年的信史已经反复的在证明一个逻辑,政治是决定中国一切的终极力量。大到国家大政方针,小到个人交友怡情,可谓无所不政治。

齐老先生在大的政治格局中无疑是不幸的,因为郭松龄反叛失败,接着九一八事变,国家失去了东北,齐老先生自然也就失去了他背后代表的多多的人,在政治上的价值只能降低。然而个人的政治生命上讲,他又是幸运的。价值降低,但并不代表没有,毕竟老先生本人身兼地区贤达、海归学人、抗日爱国者等多重身份,因此民国政府中有其一席之地,而他正式依靠政府给予的政治待遇,不仅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而且在战乱中为自己的儿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相比于他在政治上所代表的那些东北的流离失所的多多的人,或许齐老先生也应该感谢政治。本人读书过程中在字里行间也注意到了齐先生对政治的态度,并哀叹道,张学良以一己冲动,葬送了自己东北政治代言人的资格,直接影响到了抗战后东北的接收和全国的政治格局。应该说他的政治见解是非常有道理的。但如果张学良没有发动西安事变,那中国的抗战局面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呢?如果没有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是不是就会亡国亡种?还好,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应该说齐先生本人并未投身到具体的政治生活中,有限的政治理解主要来源于她的父亲----齐老先生。然而齐老先生在政治上不得意,以其孤傲的品格,想来也不会就政治与其儿女细谈,除非他的儿女想投身政治。因此斗胆认为:齐先生本人对政治的理解是肤浅的,感性的。当政治指向与其理想诉求相同时,认为是理所当然。不相同时,则全部归罪于政治。这无论如何是不公平的。

“存在即是合理”。本人一直认为,政治应该是一个中性,甚至接近于褒义的词汇,因为政治就是代表大多数。现在对政治诟病最多的就是其与文化的相对立,好像有政治就无文化,政治和文化成了死对头。恕我无法理解。我们现在所哀叹的文化,无非一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于孔孟礼教,成于国人安身立命,细看下其中的那一条不是为古代政治力量所立,所传,所教。难道能说现在的政治叫政治,古代的皇权就不是政治?另一种是源于西方的自由民主文化,是个好东西,但追本溯源,也是欧美国家政治的表现和输出,无论英国的大宪章,还是美国的独立宣言,无不是政治抗争和政治妥协的产物。很多人诟病于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那我要说,如果是好的政治,清明的政治,能够成为其附庸,无异于文化的幸运,因为文化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凡是脱离了人民的文化,最终只能为人民所唾弃,也为政治所抛弃。(本人关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将在后续一篇中继续阐述)

政治,是个大的舞台和背景。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舞蹈。政治的力量并不是源于政治的本身,而是其本身所导演的法律、制度、人物以及面临的形势、局面,甚至包括只可意会的智慧和默契。是实实在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思故我在。任何一个哀叹被政治影响的人,都是没有认识到政治的本身,因为政治是没有真理的,也就意味着你无法用理性的思维来揣摩和解构政治。如果你无意于投身政治,最好的方法就是视政治为无物,心中无政治,又如何会为政治所累。

《巨流河》中涉及到政治的部分不多,这应该是齐先生的本意,由于齐老先生至台后,政治生命鲜有亮点,出于为尊者讳,寥寥几句、语焉不详,也属正常。至于齐先生本人,因为其一生未参与任何政治活动,而仅有的几次,如负责国学课本编写等政治敏感度较高的工作,也能够谨小慎微的处理,动用诸多学界名人,小心翼翼寻得平衡和包容,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应该是本性使然,而无法归功于其政治智慧。总之,此书在家国政治大的格局下展开,最终在政治淡然中收尾,应是一个好的结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巨流河》读后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