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何用?(西窗第八期读书会有感)
x2011年11月20日,天气晴间多云。从九点半在酩悦的酒庄坐定,到四点太阳西沉,慵懒的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暖色的木椅上,无论茗香袅袅,醇酒郁郁,我的嘴巴没有停过,即使倾听的时候,竟然也合不拢嘴,惊讶,欢呼,感叹,再加上咀嚼,不觉间六个多小时的时间已经过去。踏出酒庄的那一刻,张目西望,竟然有些迷醉。
大凡读书的人,总有一种心境和乞求。一些人喜欢小沙龙,三五知己,浅酌低唱,如小团圆;一些人则喜欢大场面,群贤毕至,纵横捭阖,似大团结;至于谈说些什么,往往只在当时痛快淋漓,一觉醒来,才发觉皆为废话,不说也罢。所以我也不能免俗,出口时慷慨激昂,妙语连珠,有理有据,声情并茂,回想起来又觉得所说竟无一用,换不得半袋面粉,几丝针缕,禁不住问自己,读书何用?
是啊,读书何用?
读书之行,一为致用,另一为明心。此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学以致用,心也受用,明理求心,所谓心用。然而有多少人百般羞辱读书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知识越多越反动;又有多少人躲进小楼成一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自古以来,对读书之为,艳羡者多,躬耕者少,求利者多,明心者少,这怪不得别人,只能说中华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之影响,入世致用之学绵延至今。无论所为何事,概问何用?
近日西窗萧条,很多朋友日感焦虑,大场合下不便非议,小圈子里多有叹息。是啊,人的天性是索取,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索取母乳,在不断的索取下,日渐长大,索取营养,索取知识,乃至索取精神,人的一生就是索取的一生,没有物质索取的需要,人是不会工作的,没有精神索取的需要,人是不会为别人做什么的。任何无物质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我们机缘巧合,来到了西窗这个小圈子,以书为媒,在茫茫人海中结识在一起,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索取,索取别人读过而自己没读过的书,索取别人得到而自己得到的学识,索取别人收获而自己没有收获的心境。然而世上是没有只索取无奉献的。西窗也是如此,正因为没有人奉献,很多人索取不到什么东西,自然就萧条了。
那曾经奉献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我才知道,原来奉献是有风险的。且不说你费心巴力码出的字儿,人家并不一定愿意看,但说从色彩上,也远远比不上漂亮的片子动人。更别说偶尔几个字眼儿挑动了某些人敏感的神经,主动的对号入座,结果招来一顿讥讽和板儿砖;然而更多的轻轻的走过,飘过,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也没有脚印。不过我倒是感觉,更为主要的是,读书无用,因此无就需费心了。
然而,只有六个人的读书会,却让我在悲观阴郁的天空中,又寻找到曾经的光芒与灿烂。这里,每个人都索取者,同时又都给予了更多的奉献。环境的清幽,酌食的饕餮,谈资的广泛,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坦然的沟通彼此的思想,一切话题围绕着读书开始,又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对读书的认识,由书中来,到书中去,最终再从书中走出来。一切是那么的自然,直接,袒露心迹,无有保留,在激烈的争论中却彰显着读书人的修养与品格,隐露着诗书浸润出的机智与洞察,高而不空,实而不俗,锐而不苛,杂而不散,在流水似地时光中,揣着满满的收获,走过了这样一个初冬的周日,仿佛如兰儿的披肩,在不经意间映衬出书的姿彩和婀娜。
曾经迷恋过户外的豪气与放纵,可总感觉酣畅的快感不免有些廉价;曾经流连于光影的明暗与灿烂,但自我的满足有时容易让人沉迷;当眼睛扫过瑰丽的风景时,我们的精神相比之下顿时有些干瘪,是时候停下脚步,翻开墨香,整理一下自己的灵魂了。
读书,为了心静,仅此而已。
读书始为兴趣爱好,逐步渐为生活态度。
见胖子不过三回,都是读书会。更多的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深刻笃定,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多读几遍的喜欢。
单凭这些字和对西窗的热情,就足以让西窗值得慰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