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敏 发表于 2013-8-19 12:02:10

“慢”的乌托邦

x






DSC_5207.JPG (230.49 KB, 下载次数: 0)
   
2011-5-20 13:55 上传




DSC_5216.JPG (207.98 KB, 下载次数: 0)
   
2011-5-20 13:55 上传




DSC_5236.JPG (109.02 KB, 下载次数: 0)
   
2011-5-20 13:55 上传
      
   自从读书会回来,我便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能把我自己心底的西窗感觉完全表述出来,这恐怕很难,一来自己笔力所限,二来,这只能是我自己理解的西窗。
    我的基本观点是: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 书,是“慢生活”的最佳载体。
    关于网上朋友对西窗的颇多调侃与诟病,我一直不以为然,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西窗,或许他眼中的西窗,除了“附庸风雅”、“故作深沉”、“伪小资”、“伪学究”之外,恐怕更多的人把西窗理解成形式大于内容:以读书之名,行山水之乐,应觥筹之景。
    但我想,每一个喜欢与流连西窗的人,是想得到一种安静而沉郁的氛围的,这种来自心底的沉静恐怕不只限于读书,而是通过读书,探讨自己或许早已久违或失落的古典心情:他或许是自己儿时的一个可笑的文学梦,一段值得回忆的浪漫时光,一本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书,一段让自己反复玩味的文字,而能让我们沉浸于这个氛围怪圈的时光,无疑相对于我们,都是短暂而宝贵的。
   这或许就是我理解的西窗,与读书有关,与生活有关,与回忆有关,他内化成一种“慢”生活态度,让我们在琐碎而实际的生活中短暂的解脱出来,幻化成一个悠哉的“慢人”,过上普罗旺斯的“慢生活”。
   关于“慢”方面的书,我所知仅有两本:一为村上的《开往中国的慢船》,他所说的“慢”,是因为根本不能达到的意思,不符合我关于“慢”的本意。二为米兰.昆德拉系列里的那本《慢》了,大致说的他与LP在公路上开车,后面一个伙计拼命想超车,由此引起了他的一段哲学式的关于“慢"的联想,虽然他全书探讨的只是关于情欲的上“慢”,但多少符合我关于“慢”生活的想象,我更喜欢将其延伸到读书层面来理解。在我认为,昆德拉的《慢》擅长的并不是情节的描述,而是他自言自语式关于“慢”的旁白与感悟,他游离于他自己设置的情节之外,却是他的书中最精彩的华章。
      我拔拉出那本《慢》,把书封后那段印象最深刻的著名节选敲了下来:“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逛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在哪里去了?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缺少的行动。”
      写得多好呵!这个世界的“慢”人怎么就消失了呢?很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变浮躁了。
      为直接表现昆德拉关于“快”的本意,我还是没能忍住,把书中这段的原文一字不拉得敲了下来:“法国公路上每五十分钟要死一个人,你看他们,这些在我们周围开车的疯子,他们的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将来都断开的瞬间,脱离了时间的连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记了自我,因此什么都不害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顾未来,谁都天不怕,地不怕。速度是出神的仪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个时候起,身体已置之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我想,昆德拉这里所说的机器与速度,就是指当前的高节奏的社会秩序与我们日渐浮躁的心态吧,最可怕的是,我们这些天性缓慢,情感柔弱的感性动物,一旦攀爬操控上“时代”这架怪机器,便开始日益在习惯这种状态与秩序,拧大油门,不断超车,并在其间迷失自我、自以为是、不能自拔,以为自己真有那种神奇的速度与能力。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要一见面,首先的第一句话肯定是:“最近在忙啥呢?”这句话其实与“吃了吗?”异曲同工,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的客套语,但是,却更有延伸话题的重要作用,其结果肯定是你向对方大倒苦水:利益纷争、还车房贷、不涨薪水、工作加班、孩子早恋。。。。种种的种种,怨天尤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怆然而泪下,仿佛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与事都与你为敌,最后归结为一个字:累。
   持久的加速度,虽然习惯,但已疲倦。
   在昆德拉认为,“慢”是一种人生态度,我们现代人之所以内心焦虑、彷徨和孤独,原因就是那个超车人的心态-“快”,这个世界里的城中男女,早已被快节奏所同化,而我们这台迷失自我、与汽车融为一体的钢铁怪物,只是在一根筋地追逐时间,忘却安全,心力憔悴,甚至是牺牲生命。而相当多的人,却在可悲而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是在自我激励,激发潜能,超越自己,超越时间,直至超越生命。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因为我们早已蜕变成为那个超车人,在我们不断超车的那一秒钟,脑中肯定只是在想:如何以更快的速度,超过前面的车,赚得更多的钱,住上更大的房子,穿更好的衣服,爬到更高的位置,做更大的事业,久而久之,也就成就了自己虽然充满朝气、全力以赴,但却身心俱疲、全然无趣的“快”生活。
   金钱、名利、地位真的那么重要吗?
   很多的人到西欧,最喜欢拍人文的片子:一个人独自躺于公园长椅,手里是一本可有可无的书;海边的人们,大多一动不动,静若参禅;那对恋人,漫步广场,肩上落的是充分信任他们的广场鸽。西欧人的的那种悠闲自在的“慢”生活,最让我们羡慕,因为他们理解了“慢”的精髓,知道如何在这么短暂的人生历程里,尽可能得独享心中的那份“慢”。其实相当多的事情,“慢”与“快”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在“快”中,我们收获了紧张与疲惫,而在“慢”中,我们却可以享受小资与浪漫。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是典型的'慢"生活的实践者,他的文字全是描述我们根本就不经意的另一个安静的世界,静得纯粹,慢得绝对。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希望有一座townhouse,周末的时候,“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一片荒地,种上自己喜欢的菜,看着他们一个周的成长,下一个周,来收获上一个周的亲勤与汗水,这便是是典型的“慢”生活,归于田园,归于山水,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西窗人大都每人一部大单反,相信都喜欢国家地理的生态微距摄影,这也是“慢”生活的典型行为:当你静下心力,透过镜头,你发现了你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另一个世界的时候,当你为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的而暗叹的时候,那是来自自然的绝佳收获:因为你通过一幅自己满意的片子,直接感受到了“慢”的意义,体会到“慢”的哲理,感悟到了“慢”的真谛。
      我甚至一厢情愿的想,有没有一届读书会,我们打着上面只标有一个“慢”字的旗帜,哪怕真是“附庸风雅、故作深沉”一回,也要专心讨论“慢”的意义,探寻“慢”的必须。这又有何妨呢?你我皆凡人,独喜读书会。我想,喜欢西窗的人,没有一个人喜欢或希望让别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学腹五车,满腹经伦”的学问家,他们心甘情愿,冒着被人称为“伪学究”、“伪小资”之危险,八面来风,慨然而聚,想得到的,无非就是那份关于西窗的默契与喜欢!
      我甚至还有一种梦想与奢望:希望每个读到我这篇小破文的朋友,从此知道西窗真正的意义,不久的读书会,何止是十几个人的小PART,而演变成为一个大型西窗文化沙龙,几十号人,倾听彼此,快意人生,全然忘我,放胆交流。
      能到这一步,阅读还是重要的事情吗?读书恐怕只是我们自然地捧着一本书,仅是以阅读为引子,反思自己,回眸历史,盘点现今,笑傲江湖。即使,你的观点或话语根本就不正确。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吧,周末闲暇,清茶半点,卧榻一张,或许手上的那本书,只是你神游的翅膀,正如那个做《海游图》的贾平凹,书当做大船,鱼当做牛马,一个午休的梦,让自己的思想周游太平洋、大西洋与北冰洋。
   我们完全能够以书为媒,随意时间,行山水之乐,述知已之情,从容落座,亦觞亦咏,以此充实生命,净化心灵,慰藉人生;我们完全亦可以散谈“慢”中真义,调侃“慢”中机锋,找寻“慢”字的雅致与从容。
   但最最重要的是:在繁文褥节、俗不可耐的现实工作与生活之余,放慢脚步,关注心灵,开阔身心,纾解自我,随意俯昂坐卧于山水之间,交流一下关于这个世界、这个人生、一件事情、一个人、一本书,甚至是一段文字的小小个见。
      罗里罗嗦得写了这么说,最后看看,还是没有能够表现出我自己的本意,工作中写公文要求的所谓准确与凝炼,在我的这篇小破文里荡然无存,大家挑着看吧,或许其中的哪一句话,能够让你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慢下来,肯定很难,因为我们或许这方面缺失太多,不知如何去“慢”吧。我想,那种理想的“慢生活”,并不是要我们变成慵懒的人,放慢生活的脚步也不是让我们拖延时间,而是让我们拥有一个“慢思考”的时空,以便更好得清醒自我,找准定位,提高能效,调整步履,以求得工作、生活、情感的理性、中庸或平衡。
      那我们就慢慢来,慢慢慢下来,做个“慢”生活的实践者或先行者。
      虽然,那只是一个“慢”的乌托邦。

6QL95 发表于 2013-8-19 12:02:13

仔细地一字一句地看了,就是喜欢这种读文读人的感觉~~向往山人说的那种乌托邦~~

sansan 发表于 2013-8-19 12:02:18

喜欢这种文字,沉稳不躁,没有酸腐,透着大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