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空虚的梅兰芳
文章简介:终于没能抵过铺天盖地片花的诱惑......严歌苓是我尊重的女作家,不至于......也许是一厢情愿,我宁愿相信是剧......穿过历史的迷雾,眼见的一切都是......x 那个空虚的梅兰芳
终于没能抵过铺天盖地片花的诱惑,公映第二天,跑去看了《梅兰芳》。黎明真老了,陈紅真老了。二个半小时的温吞水,喝到肚饱,
严歌苓是我尊重的女作家,不至于大失水准,如同许多人物傳记片一样,故事只截取了梅兰芳一生中的几个片段:幼年成名,一段感情纠葛,蜚聲海外,蓄须明志。一切仅此而已。据说黎明的演出并不讨人喜爱,但在我看來,这样的评價真是委屈了这位上了年纪的天王。梅的含蓄与谦忍,无不拿捏得到位,至于梅内心中其他的挣扎,故事本身并无更多涉及,又怎会是一个演员的过错。倒是备受好评的孙红雷,让我觉得名不副實,不过是按照教科书的规矩念出几段近乎肉麻的对白,一个人的气质,并不是带上一副眼镜就可以遮蔽得了的。或许他应该继续去演他的恶棍霸王,何必来这里冒充斯文,我相信这世界上总有像邱如白一样的痴汉,只是,孙红雷的眼里藏了太多的世故凶狠,并没有痴迷者的那种纯净。还有章子怡,无论演多少戏,永远都是同一个角色:孤傲、冷艳、认真的有一点決絕。且不说老戏骨巩俐,就連演什么像什么的周迅,她又怎能望其项背。
也许是一厢情愿,我宁愿相信是剧本本身太过繁复,以致化为影像难以承载那样多的信息。无论是单讲梅兰芳的学艺道路,还是与幾個女人的感情纠葛,或是与日本人的斗争,都可以成为一部完整的电影,如此煞费苦心面面俱到,无非也是为了成就一场华美的造神大典。所以电影人的心态是有病的,观影人的心态也是有病的。為什么总是拒绝窺探,拒绝深入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我们看到外表儒雅的梅兰芳,实际只是一根实心木头。影片開始,大伯的信里就在劝梅兰芳离开这门行當,小腕华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中张皇失措。我以为这暗示着以后的故事里,梅兰芳的成长会经历许多彷徨。但我想我是误读了,在这些色泽艳丽的影像中,我们找寻不到梅蘭芳的内心挣扎,找不到他对自己艺术的深刻反思,甚至找不到他所谓“孤单”的证据。一个政治家或是军事家的传记,或许可以依靠堆砌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来完成。但对一个艺术家而言,他的一生值得记录的只有他对生命的体验。《梅兰芳》这部片子触动我的地方只有两处:一是梅兰芳只身走在纽约的大雪里,幕已谢,繁华过去,梅的手里拿着孟小冬写给他的最后一封信。还有一处,是梅病重,邱如白坐在火炉前烧掉那些相伴梅兰芳多年的信件,多年恩仇,付之一炬。而梅兰芳內心的波澜,也就仅限于此了。
穿过历史的迷霧,眼见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沒必要去争辩真假,一个经纪人般的角色也可以粉饰为风雅如邱如白,何况其他。故事借日本人之口把梅兰芳说成中华文化的精魂,只要有梅在,中华文化就不会灭亡。听罢令人哑然失笑,如此雷同的话,或许也可能出现在王国维、陈寅恪、鲁迅、胡适乃至闻一多的传记中吧。我不知道一个一辈子在舞台上扮演女性的男人内心会有怎样的痛苦与纠结,所以,我无从抚摸圣人面具下那个空洞的灵魂。
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单就楼主的文字及文采,送花!
俺也木看,单看文字和深度,俺就一见钟情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