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祖制 百年宗祠 一朝成灰 十方俱灭
x公元两千零壹拾贰年三月三十日,协前线论坛一干人等到南郊黄务某村考察民俗民居。
某村,竟然保留有四个姓氏的祠堂,其中一个破坏严重,仅剩半面断墙。而其中一座保存完好,难能可贵的是,这栋祠堂的建筑风格和细节皆可圈可点,甚至在我近十年的民居考察中仅见。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生活着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而各姓基本都要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 、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北方地区的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如今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浙江、江西、安徽、广东、福建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了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祠堂,在我们烟台地区民间多被称为“先房”(xian,具体是哪个字有待考证)。目前我所见过的烟台地区各村的祠堂已不下十个,其中不凡建筑精美者,常常令人感叹:我们的前人是何其的重视祖先,祠堂,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继承和发扬,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场所。
我朝向来不知祖宗为何物,不敬天,不畏地。如此下去,不出十年,下几代人将会不知爷爷叫啥名, 不知父母何日生辰。。。
忘祖,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所以,出现下面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
谨以此文怀念逝去的历史。。。
公元两千零壹拾贰年七月二十八日夜。大匠谨记
当年崔氏先祖选的这个位置,位于一个高坡上,从四周望来,很是气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