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学印二十年(全图发完)。。。。。。
x不知不觉,学刻印章已经二十年了。
时间过得真快。
至今清楚记得刚开始学的时候,彷佛就在昨天。
最早的引导,要说到老家赶集那个唯一刻章的老头摆的刻印摊子。老头胖脸,不苟言笑,尤其是对小孩子,总是不让小孩靠近他的摊子,好像怕动了他那满满的一桌子东西一样。只有来人刻章或者取章,他才会从牙缝里挤出一丝笑。每次跟着大人赶集总能看到他埋头,用右手竖握着木头把的上面镶了一个小锯条磨的三角形刀刃的刻刀,一起一落,还不时的用嘴吹着。那时每个成年人都需要一枚木头或者塑料刻的印章,当然好一点的有牛角的或者象牙的。所以老头总是很忙。若干年后突然想起了这个邻村的刻章老头,但估计他早已不在了,我很是一个惦记着他的那一桌子工具和材料,一道风景就这样消失了。。。
让我真正拿起刀来开始刻,是初中的时候,看到爸爸去曲阜旅游回来带的一块石头刻的印章,上面有龙钮,据爸爸说那是景点一个女的刻的,很短的时间,顿时充满了崇拜之意。后来刻了几年之后, 才发现那章刻的也一般,景点的东西,属于急就,为了利益嘛。
于是我撒么身边可以做工具的东西,视线落到了钢锯条上,这玩意好找易磨。没有印才,就用爷爷车铺里自行车刹车那块厚橡胶皮,橡胶皮最大的缺点就是陷刀,很难表达。于是又找到了小孩儿玩耍用的滑石,这玩意儿又比较软,据老人说以前刻滑石猴的是滑石油,比较硬一点,其实后来才知道那时的滑石都是莱州的。于是这两种成了我最初的刻章材料。
直到上了中专,见到了高一级的同学用真正意义上的刻刀和青田石,才恍然大悟,于是某个周末,让爸爸领着到市里买材料,我俩逛遍了市里,也没找着哪里有卖的,记得当时到了烟台工艺品总公司,好像在原来百货大楼那里,就是今天的南大街振华,也没有。后来中午头了,在北马路渔业公司附近那栋二层老楼下面两个老两口开的小饭店里吃饭,清楚记得,当时吃的包子,喝的高粱面粥,农村孩子第一次在城里小饭店吃午饭的情景和味道,一辈子也忘不了。。。吃完饭,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顺着北马路往东走,也就是往家的方向走,结果走到北马路新华书店那里,我说进去看看吧。今天这个书店也搬到幸福去了。
进了书店,一进门的地方就是卖文房四宝的,很快发现了架子上满满的石头和刻刀,那时的石头基本都是青田的,普通但是无裂,价格便宜,非常受刀。于是买了十多块,买了几把刻刀,又买了一本《篆刻字典》,当时是二十多块钱一本,过了一两年纸张涨价了,这本一模一样的字典变成了四十多块钱。
于是,我的刻印经历开始了。。。。。。
本主题由 admin 于 2012-11-19 23:17 加入精华
这是爸爸的同事给爸爸刻的一方两面印印章,也是我当时学习的范本之一。
刚开始用橡胶皮和滑石刻的印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