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明信片,上面写着“小学校”,这是烟台的吗?
文章简介:x在网上看到一张老明信片,上面......x 在网上看到一张老明信片,上面写着“小学校”,其他外文咱就不认识了。网上外文介绍:“Postally used postcard China Inland Missionary School Chefoo China 1924 ”,“chefoo”,应该就是芝罘。如果是,这是烟台什么地方?哪个学校?现在还保存着吗?
世界闻名的芝罘学校(英语:Chefoo Schools),又名中国内地会学校(英语:China Inland Mission School),上图明信片中简写为“C.I.M.Boy's School.”
中国内地会在山东烟台创办的一组著名的传教士子弟寄宿学校,包括三所分别为男女青少年和幼儿设立的学校。 芝罘学校是一所校风严谨的英国式学校,课本、教授全采用英制。该校设小学部与中学部,曾被誉为“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英语学校”。
此楼位置大约在今天海军航空学院院内,至于是南院还是北园有待考证,南院还有芝罘学校的部分建筑留存。
起源与发展自1866年以来,中国内地会具有奉献精神的男女传教士大多在内地省份的穷乡僻壤传播福音,为了解决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1879年,中国内地会的创始人戴德生来到北方海滨城市烟台,在东郊风景优美的海边买地(今滨海路海军航空学院内),第二年建成教室、宿舍及教员住宅,秋天正式开学。到1932年有学生271人。
起初,芝罘学校附属于为传教士开设的疗养院,但是后来发展规模超过了疗养院本身。1881年,W L Elliston 先生开始给最初的三名学生上课,其中包括先锋传教士祝名扬(Charles Henry Judd)的两个儿子。Elliston 也是最初的校长。到1886年,学生的人数超过了1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1938年2月,日军进入烟台。起初,英国人和美国人被视为中立国公民,学校运转未受太大影响。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查封了芝罘学校,逮捕了校长。1942年11月,芝罘学校的300多名师生被关押在烟台毓璜顶长老会住宅改建的集中营,1943年夏天,被转移到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师生们在营养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却奇迹般的毕业了三届,而且一如既往的坚持了牛津考试的严格标准。
二战后的历史二战期间,芝罘学校的一部分曾经在四川嘉定府(乐山)(1941-1944)和印度的噶伦堡(1944-1946)临时开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北方政局变化,芝罘学校没有在烟台复校,而是临时在内地会上海总部立足(1946年到1947年)。1947年,内地会买下江西牯岭美国学校(Kuling American School)的四层都铎式大楼的校舍,将芝罘学校迁到那里。教师和学生逐渐恢复。到第一个夏天,已经有126名学生。1949年5月,共军占领牯岭。芝罘学校在监视之下继续开办。1951年,内地会被迫从中国完全撤出,被称为“一次不情愿的出埃及”。在1951年2月到4月之间,芝罘学校的师生被迫撤离庐山,他们也是最后一批离开牯岭的外侨。他们被遣送到香港,学生们的传教士父母已经在那里等候自己的子女。
随着传教士在东亚地区重新部署,芝罘学校曾经分别在日本(1951-1998)、马来西亚(1952- 2001)、泰国(1952-1954)、台湾 (1954-1961)和菲律宾 (1956-1981年)建校。2001年6月,芝罘学校在马来西亚的最后一所学校停办,拥有百年历史的芝罘学校终于划上了句号。
芝罘学校校友会成立于1908年,目前在北美(多伦多)、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设四个分会。戴德生曾孙戴绍曾(James Hudson Taylor III)曾任会长。其会刊《芝罘》(Chefoo)创刊于1908年,至今仍在出版。
1940年代,曾在烟台工作的中国基督徒尹任先模仿芝罘学校的模式,在内地会的支持下,先后在重庆与苏州创办了圣光学校。
著名校友:海恒博(Alfred James Broomhall) - 传教士,作家、历史学家。
亨利.路思义(Henry Luce) - 美国出版商
乐道院那些人那些事
2011年03月04日
1883年,美国传教士狄乐播及其夫人阿撒拉来潍县传教,并在老潍县东关处买地建立了基督教传播基地—“——乐道院”。
这所充满宗教色彩的院子里,除了教堂,还设有学校、诊所。
如今,百年乐道院容颜已改,附设的学校文华馆成了潍坊第二中学,今广文中学,基督教会医院成了人民医院的前身。然而,百年历史中,许多世界名人借由乐道院,与潍坊结缘,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拼搏,有的甚至将生命留在了这里。物是人非,但对与乐道院有关的那些国际友人的记忆犹新。
一、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
1883年建起的乐道院,1941年12月时骤然改变了命运,成了日军囚禁在华外国人的集中营,在这里,1500名欧美人士度过了3年的囚禁生活。
英国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就是其中一员。他是1924年400米世界奥运冠军。他自23岁从英国回到出生地天津,便从事教学和传道,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关入山东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在身陷囹圄的三年囚犯生活中,他不畏强暴,传播圣经道义,并身体力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为集中营难友们的学习、生活、文体娱乐活动等做出大量贡献。由于生活困苦,工作劳累,不幸于1945年患脑瘤病死在集中营。
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我国至今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与潍坊机缘非浅。她便是自称半个华人的美国女作家珀尔.巴克,中文名赛珍珠。
赛珍珠1892年在中国出生,因父母到潍县乐道院执教,幼年便随父母来到这里,后来又随父母到镇江、上海生活,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她最为著名的作品《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都是以中国农村的人物和生活为创作素材,写出了中国农民的命运。她的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达五十部之多,大部分是写中国题材的。她还将《水浒》译成英文本出版。1938年,她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了解和真正史诗般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美国文化出版界巨商鲁斯
鲁斯(HenryR.Luce)是英裔美国人。他父亲路思义,曾在登州(蓬莱)文会馆任教,后迁往潍坊广文大学,任英语、历史和教育学教授。
鲁斯出生于蓬莱,六岁随父母迁来潍坊居住。1905年全家回美国探亲,并兼有为创办学校募集资金的任务。他们在芝加哥遇到国际农具公司创办人的遗孀麦考米克夫人,小鲁斯深得夫人好感,欲收为义子,并捐巨款给广文大学,建起一座科学馆大楼(潍坊二中原西大楼)。
1911年,广文大学迁往济南,路思义再次回国募捐,小鲁斯也随父归国,麦考米克夫人再捐巨款并资助小鲁斯。父子为齐鲁大学募得五十多万美元巨资。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与校刊主编海登结为莫逆之交,两人合编《耶鲁日报》和《时代》杂志,各展其才,大获成功。海登去世后,他又创办《幸运月刊》和《生活》杂志,最后吞并竞争对手《文艺月刊》,垄断并发展了美国的新闻事业。他利用掌握的资源,大造舆论,反对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在中日战争的前期卖汽油和废铁给日本,轻视中国的抗日战场,大力促使美国政府增加对华援助。
鲁斯发迹后,多次到他的出生地登州、幼年生活与学习的潍县乐道院、初中寄读的烟台芝罘学校等地,并多有捐赠。
四、赫士博士
赫士是美国宾州人,1882年到登州办学,在文会馆教授数学、天文、地质、理财等课程,并编写出数学、声学、光学、热学、天文等大量教材。
1901年,在全国废除科考、举办现代教育的声浪中,他出任山东大学总教授。他们沿用文会馆的办学方法、规章制度、采用文会馆师生编译的教材和研制生产的教学仪器,只筹备了一个多月便招生开学,带头建起了我国第一所省级现代化大学。
珍珠港事变后,赫士被关进潍县乐道院集中营。日美首批交换战俘时,本来优先让他回国,他却推辞说:“我立志献身中国的教育事业,现在年近九十,而且患有心脏病和糖尿病,不如把生还的机会让给青年人。我自愿葬身异国。”1944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病死在集中营里,埋葬在乐道院的外国侨民墓地。1500名外国侨民自动为他送葬。他的儿子约翰.赫士也是一位卓越的汉学家和医生,曾与父亲一起被日军关押在潍县乐道院集中营里。
赫士博士在中国办学六十二年之久,将毕生贡献给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五、美国前驻华大使恒安石
恒安石,192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他父亲是位汉学家。恒安石8岁时随父回美国读书,后返中国在北京辅仁大学男附中教英文。珍珠港事变后,他被日军押往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关押。后来通过内部组织严密策划,千方百计与外面的中国抗日游击队取得联系,里应外合,与英国青年狄兰共同越狱成功,在潍河两岸的抗日根据地潜伏下来,向重庆美国援华总部取得联系,空投下武器和电台,为解救集中营的外国侨民做出贡献。
后来,他进入美国国务院开始了外交官生涯,为中美建交做出过贡献。在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他多次重游潍坊,还到他当年越狱逃到昌邑的游击区参观。即便他退休后,仍非常关心美中关系的发展。他说过:“直到今天我都对中国感到很亲近,有机会就去中国看一看,一般每年都去一次。我很能理解中国人民面临的问题。”
六、西方研究甲骨文第一人方法敛
方法敛生于美国,大学毕业后就读神学院。1887年他到潍县乐道院任教。起初,他以收藏和研究中国古钱币闻名,后又以极大的热情转向甲骨文研究。
为了方便研究,方法敛在潍县先后向古董商人陆续购买了大批龟甲兽骨。1906年,方法敛在美国出版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一书,此书仅比刘鹗所编中国甲骨文开山之作《铁云藏龟》晚三年,当时在国际史学界引起较大轰动,并使我国的甲骨文研究迅速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史料记载:方氏凡购得一批,必先画其图形,摹其文字。他被称为是西方研究和传播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由于无专款购买甲骨,方法敛限于资金不足,采取了边购买搜集边摹写研究,然后将摹写过的甲骨转售的办法倒出资金,采购新发现的甲骨。因此,他向国内外许多博物馆提供了不少殷商甲骨真品,客观上保护了这些文物。
七、库寿龄
库寿龄是英国浸礼会教士,1887年到青州主办广德书院,1904年到潍县广文大学任教。他呕心沥血编写的英文《中国大百科全书》,1917年在上海和牛津大学分别出版。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还重新翻印过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足见这部著作影响较大,为中外文化交流做过突出贡献。
在青州任教近二十年,库寿龄夫妇培养出一个得意门生———宋传典。宋传典的父亲给库寿龄夫妇做饭,同时把儿子带来免费上学并兼做校工。库寿龄见其聪明能干,便悉心培养。库寿龄的妻子亲自教授宋传典英语。宋在广德书院结业后,留校任英文教授并兼课海岱书院。他翻译的《化学详要》,曾一时为青州各校争读。1923年任省议长后,倡办私立青岛大学,后兼任校长。1900年意大利传教士库尔德策划,宋传典等人集资,在青州城里设立栏杆房,开始花边生产。所以至今青州和潍城还把花边生产叫做“栏杆”。当时,从意大利进口原料和图样,由库尔德夫妇传授技艺。1908年,库寿龄辞职去沪,行前将在青州经营的花边企业交给宋传典管理。宋传典的儿子就是后来在天津企业界鼎鼎大名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宋卿,他以生产“羝羊牌”(抵制洋货)毛线曾闻名于世。
(文、图均由邓华先生提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