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埠,烟台城市兴盛的起点
文章简介:x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黄海......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x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黄海,隔海与辽东半岛的大连遙遥相对。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整个港湾呈U型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群岛在东北部兀峙海面,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芝罘岛犹如巨大的灵芝横卧北部,是港湾的主要屏障。芝罘岛原是一个孤岛,芝罘湾主要是由夹河冲积而形成的。
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称“之罘”,明代演变为“芝罘”。“烟台”是因烟台山而得名,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袭扰,明王朝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狼烟墩台,亦稱烽火台,北山遂改为“烟台山”。“烟台”之名出现在官方文件里,最初是在1862年1月(清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总理衙门大臣奕沂、桂良等人向清廷所上的《请将山东省沿海各口州县税务責成登莱青道经理并请颁给监督关防以专责守折》中,但在外国的文献中则称烟台为“Chefoo”。
1840年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但西方列强并没有满足其侵略的野心,19世纪5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利益,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等。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英、法两国便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6月、1860年10月英、法等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增开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天津11处为通商口岸。这样一来,加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中国的大部分沿海、沿江地区都被西方列强所染指。
按照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的规定,山东地区只开放一个通商口岸——登州(蓬莱)。选定在烟台开埠而放弃登州开埠的是英国驻华公使派驻登州的英国领事马礼逊。1861年年初,英国驻华公使派马礼逊到登州筹办领事馆和开埠事宜,马礼逊从天津由陆路到达德州,后又沿临清、东昌、济宁、曲阜一线深入内地,经过详细考察后认为:内地河流狭窄水浅,大船不能行进,仍在登州沿海选择开埠地点。3月5日,马礼逊行抵济南。7日,与山东巡抚文煜相见,文煜遂派候补知府董步云陪同前往登州。来到登州,经过考察,认为该口岸不适于开放,原因是港口水浅(指当时的登州水城),并且没有船舶避风场所。因为当时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靠船舶,没有适合的自然港口是不能顺利开展贸易的。遂东下来到烟台,选中烟台取代登州。马礼逊选定烟台开埠的原因主要是烟台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湾,适合当时的贸易活动。同年5月清廷批准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烟台。
马礼逊确定烟台为通商口岸后,当即催促候补知府董步云加紧筹办开埠事宜。随后,董步云与登莱青道和登州府协商后,草拟了通商章程,报与清政府三口通商大臣(主管天津、牛庄、烟台通商事务的官员)崇厚。1861年7月(咸丰十一年六月),崇厚派直隶候补知府王启增、候补知府袁文陛、河工候补县丞曲纪官等人到烟台筹办开埠事宜,并向朝廷请旨转敕山东巡抚谭廷襄,要登莱青道道台崇芳等人给予支持。王启增等人经过短暂的筹备,于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烟台开埠。烟台港从此对外开放。烟台港对外开放4个月后,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奕沂奏请登莱青道移驻烟台,专司中外税务,清廷准奏。登莱青道于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由莱州移驻烟台。登莱青道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