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雪堂笔记之三——寻找魁星楼(兼答前线)
文章简介:今日休息,因提前约好了所城的刘......步行来到所城南门外,我让刘老师......x
寻找魁星楼
注:此乃2008年3月17日所发生事也。
今日休息,因提前约好了所城的刘先生為他的《奇山所史话》拍相关照片,一早便来到他的家中,进屋后,见一老人坐在沙发上,这时刘老師介绍:“这位就是宫家岛的王先生,咱们先一起去南山找一下魁星楼遗址,王先生小时也去过那里。”于是出门。
步行来到所城南门外,我让刘老师领我到当年的牌坊遗址看了一下,如今,牌坊的残存已铺了路面,就在当年位置的北面不远处,不同的是当年是站着的,如今却成了残废,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了。
二 所城刘家三修魁星楼
由塔山沿其山脉向东五、六华里处,有一座位于“开花石”和“老纪山”之间的小山,当年魁星楼就矗立在这小山之巅。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楼最早是在清康熙年间由所城刘家修建的。据所城刘氏宗谱所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刘家的刘九标科中岁贡,其父刘振先决定要供奉魁星,以祈刘氏能有更多的后人步入仕途。他亲自前往东郊盛产青石的樗岚村,选购了一块高达一米多的优质青石,请石匠将其凿雕成内神外龛的一体魁星神龛,并把它放置于这座能俯瞰整个所城里的山上。
关于刘九标,烟台人大多记得他在烟台山北坡的那条“大石船”上所题写的一首七律。那是康熙三十六年,在外地为官的刘九标回乡省亲,与时任福山知县的祁国祚同游烟台山,在北坡下见到一横一竖立于海滨的两块巨石,祁国祚当即挥毫写下“造化奇观”四个楷体大字,刘九标也即兴赋诗一首:
谁将石壁劈成舟,屹立山腰海上头。
纵有风涛惊不倒,虽无桨舵势能游。
难供利客奔南北,止许高人宴夏秋。
却笑胶舟游楚水,问王空自动齐侯。
如今刻有“造化奇观”的巨石仍在,而刻有这首七律的石头却因年代久远,一半倒入海中。
刘家重修魁星楼是在光绪初年,刘兆付见魁星神龛年久风化有损,遂出资在神龛旧址修建了一座六角二层的塔式魁星楼,高约二米。
光绪十九年(1893年),刘麟瑞和刘凤镳兄弟二人双双中举,其父刘怀奎于次年出资再修魁星楼,增其旧制,并将珍藏多年的檀木魁星雕像置于其上,以表达对上苍的感激之情。
再次重修后的魁星楼高约四米,直径约二米半,仍为二层六角塔式造型,属砖木结构,塔顶采用了一绍兴大酒坛倒置其上。楼体除了在二层的西北角留有一拱型窗孔向着所城里,余者无其它门窗,但在屋檐下方的砖木间留有空隙,起到通风减阻作用。塔内壁呈圆形,东南墙面上砌有一穴洞,穴内安放着魁星立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少年时,经常到魁星楼去玩,时人常喜欢在附近捡了石头瓦片,刻上自己的姓名,投入魁星楼窗洞中,以求学有所成。魁星楼最终于1966年被拆除。 刘正中
先看有关魁星楼的三篇报道吧:
一 魁星楼是何人所修
9月7日,洞穿芝罘、莱山两区的烟台魁星楼隧道正式竣工通车。由此,为隧道冠名的魁星楼引起人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魁星楼什么样子?魁星楼何人所建,建于何时?
史料记载:魁星楼始建于清乾隆7年(1742年),系奇山所城里刘姓人所建。魁星楼建在海拔111米的祈雨顶上,楼高11米,为砖木结构的六角三层塔式建筑。二层周边比全封闭的底层缩进0.5米,可供人行走,二层东北侧有一半圆形门可进入楼内,二、三层均为六角形挑檐青瓦屋面。(见图)1966年被拆毁。
有人说,这座魁星楼是福山古现人王隲所建。经福山区政协文史专家查找与王隲有关的史料,均无王隲曾修建魁星楼的记载。王隲是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九世祖,清顺治12年(1655年)41岁的王隲中进士后,一直在外地为官,先后任都察院观政、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继任四川松威道、直隶北道(今张家口、宣化地区)道台,康熙26年(1687年)73岁高龄的王隲又任江西巡抚,75岁升任闽浙总督,后又升任户部尚书,正一品。到康熙33年王隲才告老还乡,在外为官长达40年,次年病逝于家中。在这40年中,王隲不可能顾及在烟台修魁星楼的事。
如果说是王隲中进士外出做官以前所建,更不可能。清顺治年间,尚未废除卫、所制,奇山守御千户所依然是独立的军事防区,不属福山县管辖,王隲怎么可能由福山古现来到相距遥远的奇山所军事防区东端的祈雨顶上修建魁星楼呢?清康熙年间,废除卫、所制,奇山所城官兵全部军转民,至乾隆年间烟台商埠的雏形基本形成,奇山文化出现了转折,此时,奇山人修建魁星楼是顺理成章的,它是奇山文化的产物。
乾隆时代《福山县志》载:在县东南二里许的芝阳山上,修建了魁星楼一座。乾隆时代,烟台商埠区域划归福山县管辖,此时修建了烟台祈雨顶魁星楼,福山芝阳山魁星楼,但两座魁星楼均与王隲无关,因他早在康熙年间就谢世了。 (作者:王焕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