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老师谈教育之:粗心问题续篇——如何追缉元凶,解决孩子粗心的问题
x上一篇贴子,漂流老师详解了粗心背后的几大原因,但并未给出破解之道。
在此详谈如何破解粗心,全方位地培养孩子细心的思维品质。
一、破除拿“粗心”来掩饰的心理,营造“细心是能力,实力弱才会错得多!”的氛围。
我的第一届学生,从7年级接手一直带到9年级中考毕业,“粗心”问题,7年级困扰我一年,8年级时想出破解之道,开始在班上树立我的“粗心观”,利用讲解错题的机会,深入追问学生对题目背后的知识的理解,在原题的基础上作变式探查是否能多角度的掌握知识,提出一系列问题:
“你能洞察出这道题考查你哪方面的知识吗?”
“你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吗?”
“你能一看到这道题就马上联想到这个知识有几种考查方法吗?”
“你能提前警示自己哪些地方容易犯错吗?”
“考试之前,你在脑海中对这些方面的知识归类了吗?”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是“粗心”的深层次原因,用这种方法讲评几次试卷之后,学生就慢慢地信服了我的“粗心观”。
一年下来,养成了习惯,没人再拿“粗心”来当借口了,孩子会调侃说“是你实力弱,赶紧去修炼吧”。学习风气更加务实、深入,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一知半解,拿“粗心”当挡箭牌。
订正试卷,在每道错题后,详细阐述相关知识,指出错误的真正原因;如果是纯粹的失误,孩子们会在一道错题的下面,重新做几道类似的题目,因为越熟练,纯粹的失误就会越少。
上述方法,家长朋友们,完全可以借鉴,尤其是理科,比如初中的数学,您就可以拿着孩子的试卷,像我上面那样追问,找出孩子的问题,然后亮出您的观点“我不相信粗心,自身的实力不足,学得不够扎实,才会粗心。细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当然,您最好做足充分的准备,可别让他反过来把您问倒了,那就悲剧了,呵呵)
如此几次,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会慢慢地认同您的“粗心”观,多去反思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友情提示:最好能用实例当教材,毕竟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很多,您能用事实说服他,让他由衷地佩服您,(当然他不一定好意思说)那您以后的教育工作就好办得多咯
二、针对近七成的假粗心:
假粗心,一言以蔽之,就是平常学习不到位,而导致的必然的错误。(不是失误是必误)
根据我教学和辅导的经验给您提供以下几招,供您参考:
1、 培养多角度理解知识的思维习惯:
单纯的一个知识,大多孩子没有问题,但是换一个角度,他可能就不会了,因为他平时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所以感觉很陌生,模棱两可中错了。
来点干的:
比如两道一模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一道直放,一道斜放,有的学生就做不出来了,(您别笑,这是真的)
(本想在这里插入这两种三角形的图片,结果不会操作。这下我也笑不出来了
因为有的孩子在脑海中只把直放的直角三角形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代表。为此,我经常调侃:“他站着,认识,躺下就不认识了?眼神太差了!”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当然这个例子过于直观、过于简单了。
您平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不一定局限在数学方面的,比如看一则新闻“北约轰炸利比亚”,您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对于这个事件,利比亚反对派怎么看,卡扎菲支持者怎么看,中国怎么看,欧美怎么看”,最后假装若无其事地感叹一句“唉,角度不同,差别真大啊”(如果您还想培养培养他的语文能力,还可以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生活中这样的机会实在太多了,就看您能不能利用好了,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教育孩子,(而且是不留痕迹地)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逆反的孩子了。糟糕,扯远了,言归正传。
2、 培养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很多题目是同一知识衍生出来的,如果平时不加以归纳、总结,考试时就很难洞察题型之间的细微变化,一是多浪费时间,二是易判断失误。
大多数孩子不愿意做这个工作,因为这很费脑!可一旦有了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那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两个人都把同一道题做对了,但是一个能归纳出这道题有几种解法,题目背后是什么知识,这个知识有几种变化,另一个只会做这一道题,您说他们两个人的差距有多大,天上人间!(一个从一招变化出无数招来,另一个只会一招,他俩比武,您说谁赢,不好意思,武侠看多了)
所以我常跟孩子们讲,有意识地归纳总结能让你越过龙门,飞起来!不要只看分数,100分和100分也是截然不同的!
精通数理化的家长,可以直接先让孩子归纳、总结,家长补充、完善。坚持下去,久之成自然。
在功课上辅导不了孩子的家长也别灰心,生活中也有许多寓教育于无形的机会。比如孩子玩电脑,您可以问电脑有几种关机的方法?等等
可别小看了这些小问题,它们可以在孩子心中种下归纳、总结的种子,有一天在阳光的照耀下,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3、 培养预知易错点的解题习惯:
下棋高手总是能往下推演好几手,老司机能提前观察好路况,这些都是未雨绸缪的表现。
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在落笔之前,能预知易错点,那考试时出错的概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孩子的“粗心”,80%以上都是平常的易错点,如果能对易错点加以归纳总结,并形成联想,养成预知易错点的解题习惯,那么他的出错概率会迅速减低。(这也需要归纳总结,但不一样,这里强调的是预知的习惯)
比如孩子周末乘公交车去跟朋友一起出去玩,您可以问“你预测一下可能碰到哪些状况,你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把生活中的经验,拓展到学习上来。
这样,引导孩子重点关注易错点,跳过出题人的陷阱,培养预知易错点的解题习惯,孩子的境界就慢慢提高了,他向出题人靠拢了。
三、针对三成左右的真粗心:
这样的粗心,我把它叫做失误,这是纯粹的。
失误无处不在,虽然无解,但也有逐步减少失误的办法。
1、 提高解题熟练度:
一般情况下,越熟练,失误的概率就越少,所以适当地多做点题是有必要的。
切忌题海战术,过于追求多做题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变成了机械的做题,离知识的本质越来越远,反而有害。
2、 用另一种思路检查:
检查是纠正失误的终极方法。但是根据我的辅导经验,第一遍做和检查用同一种思路的孩子,很容易再犯一次同样的错误,(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体验)错失纠正的最后机会。
用另一种思路检查,会避免走老路,效果更好。这就需要平时多积累不同的思路。(又回到了前面讲的,多角度理解知识)
最典型的是解方程,解方程是从正面入手,检查却一定要尽量避免再从头做一遍的,尽可能地把解代入检查,如果解特殊(比如很难的分数)那没办法,就只好走老路了,但是要提醒自己注意。
我讲解方程,常常不给学生对答案,而直接问有多少人做对了。“解方程可以自己判断对错”是我的口头禅。(顺便偷个懒)
3、 利用前面的“一、破除拿“粗心”来掩饰的心理,营造“细心是能力,实力弱才会错得多!”的氛围。”造势,促使孩子关注失误,疗程漫长,但是疗效持久。(就像农家肥,呵呵)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很多看似简单的教育现象背后其实潜伏着非常复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远非一般人能掌握。但是,中考高考中,偏偏就是这些决定了谁的孩子上重点,谁的孩子读技校。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把孩子出的一些问题归结为一些很简单的原因。
啊啊啊,漂流老师写了两天啊,终于把“粗心”的问题写完啦!
感谢楼主!很实用的帖子,俺家孩子小时候也存在这些问题,能早点看到就好了。我把这个帖子向朋友们推荐了,望能继续交流,送花
2# 阿普
谢谢你的花。
其实有些问题,可能只有家长能发现,所以各位家长朋友们可以把自己教育孩子时候遇到的问题说来听听,共商对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