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肥东行,千年人文情
文章简介:三月三日,肥东文联举办了一次“......会员代表先从八斗镇汉代曹子建衣......拜完曹植拜吴复,吴复,明朝开国......一段行程,穿马湖,过高亮,下文......顺路走进包公镇供奉洋蛇的大邵“......中午时分,小憩片刻,马不停蹄,......转至长临,一条狭长的青石板小巷......几分钟的路程,又来到了六家畈吴......行走迎霞路,时值下午,有着庐州......绕道另一巢湖之滨胜景:红石咀。......由于时间关系,行程安排中的龙城......一天的行程虽然短暂,肥东的文化......三月三日,肥东文联舉办了一次“幸福肥东”一日行活动。“肥东攝影家协会”、“肥东作家協會”、“肥东美术家协会”、“肥东书法家协会”会员代表十余人参加该日的活动。
会員代表先从八斗镇汉代曹子建衣冠冢谒拜,天阴沉着臉,给我们的行程带来几分肃穆,一段泥泞狭窄的乡间小路,田间的油菜依然萎缩身躯徒叹春的迟缓。我們立于巨大近一人高青砖圆形墓前,思回千年;曹植曹子建时为“文坛八子”之一,“天下文章一担,子建八斗有零”。文才卓著,七步成诗,后骚客之楷模。“才高八斗”之词,“八斗岭”之名因他而来。“斯人只四十,旷世谁八斗”。英年早逝,魂恋旧地,衣冠冢寄后人百姓哀思。笔架田,砚台塘,一代文豪落莽 风水宝地,后人承泽。一步两眼井,留下叙不完的传说。
拜完曹植拜吴复,吴复,明朝开国功臣,随朱元璋东征西伐,立下赫赫战功,创传世英名。吴复墓现在陈集秦湖村,墓为石块垒砌围住圆形土堆,墓前西首刚刚完工祭拜器具最新材质。东西走道神道几十米长,两旁排列着石雕的华表及石人、石马、石羊、石虎,栩栩如生,披盔戴甲高大威猛的手握寶剑的将军,牵马武士,惟妙惟肖。这些石雕饱經风霜迎来送往无数春夏秋冬,见证历史变迁。据同行的文管所所长介绍,吴复墓石雕群是文物保护单位,曾建有享堂、神墙,不知毁于何年何月,附近村庄也曾因享堂得名。初春时節,芳草依凄凄,树枝未挂绿,断柱残石,步步叹息。神道西端,一翘首石龟驮一高几米的石碑,未见一字,想是年代久了,自然消失。一代名将,生前威风八面,死后趟在荒野中几人会来祭拜?
一段行程,穿马湖,过高亮,下文集,包氏宗祠(包公包青天家族祠堂),321国道毗邻,立于高坡,青砖小瓦,简约庄严,祠前松树苍劲挺拔,祠堂大门朝向不同于别处,别处皆面南,惟包公祠朝北,是因包公而改变,史书有记载,警醒包氏后人忠肝义胆永无二心。大門“忠贤将相,道德名家”一副对联,已为包公后人的座右铭。因大门紧锁,只能听介绍,包公祠正厅据中陈列有《包氏宗谱》、《包孝肃议》及威严端正的包公画像。附近流传不少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传说,包公遗迹。在车上大家便在探讨包公成名之路,发展轨迹。包氏宗祠因包公扬名海内外,许多各界人士(包括国际友人)慕名而來。
顺路走进包公镇供奉洋蛇的大邵“潜龙宫”,21世纪除由政府拔资建造。进内“祈霖殿”正厅上首中央两目圆睁的纸扎蛇首端放在案上,张著大口蛇信微吐静静的注视着我们,我们已经在今年正月十三肥东新春灯会上见识它蜿蜒绵长舞动着活靈活现的身躯。蛇首后端坐着传说中龙王彩色塑像,龙王慈眉善目,人们寄予他厚望,希望他帶来风调雨顺。洋蛇的来历,洋蛇的故事,这里的人们无论大人小孩是倒背如流,如数家珍。六百多年来,人们为了纪念现身救普通百姓于危难之中的神灵之物,辅中华民族的聪慧,传統复杂工艺扎制,名为大邵洋蛇,自元末明初始,18年玩一次(18岁以上男性才有资格舞蛇),每玩一次增加一节,今年已达93米长,曾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华一绝”,2008年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大邵洋蛇象征着一種凝聚力,一种向心力,一种震撼力。曾多次赴省內外參加重大活动的表演,獲得多项殊荣,荣誉属于大邵人更属于肥東人民。
中午时分,小憩片刻,马不停蹄,飞奔石长路,快达桥頭集镇,车爬大别山余脉龙泉山,龙泉寺在我們的眼前,我们来时,寺前道路和门前维修,略显凌乱无序。寺门前几平米大小清澈见底的泉水池,鱼游蟹爬,冷风嗖嗖,寺旁竹林婆娑,像是热情欢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寺门上方匾上“龙泉古寺”四个苍劲有力的出自名家手笔褐金色大字,已向我们说明它的年代悠久。门前两尊威武的石狮下方刻有某某人捐赠字样,想是虔诚之徒所为。门楼简陋,入寺也觉不如其他我們常见的庙宇宽敞,大雄宝殿也不气势恢宏。前院两颗常青树挂满了5公分宽,1米多长的红绸,俱是香客们的许愿之类的词语。后院右侧假山前水池立有一尊几米高的观音石刻雕像,净瓶到悬,似是普度众生。小屋盖顶的粉墙,只书一字繁写“無”,想是佛语,寓意万物皆无,人生短暂,何争长短。虽然寺中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但据寺中《龙泉碑记》介绍,龙泉寺建于曹魏时期,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大唐时香火极为旺盛,天下闻名。起起落落,至明代再度吸引众多香客而来,断断续续,扬名已久。
转至長临,一条狭长的青石板小巷,当代委員长吴总理的旧居便在此巷内。弃车步履,青砖小瓦平房夹杂着现代化的二层小楼,古與今并存。一间没有窗户低矮平房不足两米高的狭窄小门内传出了有节奏的金属撞击声,大家出于好奇,纷纷驻足,伸头向门内观瞧,原是一位中年漢子给铝制的水壶换底,这可是眼下并不見的手藝了,尤其是城市里更是凤毛麟角不可见也。不多远便是吴总理的旧居,五间青砖瓦房,门朝北,门巷两侧宽窄尺寸不一,定是有意而为之。由于不对外开放,大门紧锁,我们在等候钥匙的当空,几位附近居民围了过来,向我们打听来由,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汉兴致颇高滔滔不绝向我们讲述一些他所知道的吴總理儿时的趣闻轶事。门开而入,里面并无几物。正房墻壁上挂有几幅镶框黑白照片,两张单人照,一张全家福,大約十三四岁模样的吴总理便在这张合影里后排右立。拐进厢房,里面不规则陈放几件旧式家具,尚有风车、水车、木质粪桶等务农用具,显示吴总理祖上也是勤劳淳朴白手起家。天井小院后一幢二层粉墙黛挖马头墙小楼,像是落成不久,一切如新。楼前一株梅花盛开待残,院落一眼小井保存着这个家族的传奇故事。院墙上的几只小鸟对着枯枝,叽叽喳喳呼唤着春天。
几分钟的路程,又来到了六家畈吴氏宗祠,高墙深院,门楼飞檐,石狮、石鼓门前必不可少,朱红大门上贴有“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一副对联,联已释义吴氏家族兴旺发达。穿越一个小村,便是六家畈古民居的一处,层楼叠院,明清徽派建筑风格,青砖灰瓦,砖木结構,严谨精湛,红漆门窗发着幽光,俱雕刻精细,房内幽暗宁静,青砖铺地,院中松树与世隔绝独自打发漫漫时光。后院二层据介绍说是小姐绣楼,人多恐木楼梯承受不起,大家只好在楼下发思古之幽情了;大户人家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六家畈,巢湖之滨,风水宝地,人才輩出,泽福后人,今人應倍加珍惜和努力。
行走迎霞路,时值下午,有着庐州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是甭想一见了。若隐若现早已闻名的振湖塔拴住了我们的目光,本想近前一睹塔之全貌,耳闻传说中的风吹铃動的天籁之音,登塔远眺湖光山影,憾被修路阻隔了前行的步伐,车和人均不能近往,只得远远观瞧。听介绍,振湖塔为六家畈吴氏宗族之風水宝塔,建于清光绪18年,塔身砖石结构,门楣与塔内均嵌有浮雕佛像,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凌空欲飞,苍勁雄伟;塔每层角端均系有铜铃,每当风吹铃动,叮当作响,颇为悦耳,令人思绪万千。
绕道另一巢湖之滨胜景:红石咀。车七弯八拐至高高的门楼下而停,高高牌坊门楼“红石咀”三个大字为肥东当代书法名家手笔。门樓后数米遠一幢西式别墅建筑,原是中日友好林管理办公区。打破静谧的是因我们到来的犬吠声,起起彼伏,由于在笼中,我们并不动容。碎石小道绵延岸边,芳草萋萋,树木未郁葱,嗅不到春日气息,望湖亭风声吹过,伊人何方?湖水茫茫,波澜不兴,细浪吻沙;礁石错落,有惊无险;群群飞鸟,自由翱翔;渔船静静停泊港湾,择日扬帆;乱草从中一株山茶独绽放,令我们惊艳有加。季节未染,天空阴霾,诸景逊色,微叹一声,何日再來!
由于时间关系,行程安排中的龙城古城墙遗址,渡江战役纪念馆未能前往,定當抽空补憾。
一天的行程虽然短暂,肥东的文化记载源远流长,肥东的历史博大精深,肥东的子民睿智勤劳,肥东的人文底蕴厚重,肥东的山清水秀,已经深深烙入每一个文艺代表的脑海里,必将给艺术家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
读后,心随玉笛行。
可惜,我未能成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