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园的变迁
感谢你对梁园的评价!梁园的变迁
去年金秋十月,作家协会组织县内部分省、市、县作家协会会员,前往梁园镇采风。那天,恰逢有个重要会议,没能和文友们一同前往,领略古镇的风采,深感遗憾。
庆幸的是,由于工作的缘故,得以经常到梁园去,对这个千年古镇的历史还算是有所了解。梁园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们在这块丰蕴灵秀的土地上已经耕耘了两千多年;到了改称梁县时,正处于鼎盛时期。那时,东西南北方各建一个寨门,并用土垒成城墙,倒也雄伟壮观。南门有柳桥,北门有梅桥,东门有金桥,西门有姐妹桥,各具特色。为了梁县安全,四周开挖护城河,并备四只小般供人游览。城内还有三板桥、季小桥、太平桥、木板桥、三拱大园桥、古而塔、72眼井、方家大花园、蔡家大花园、小花园、李拨贡花园、蔡滩、明远台、碧心亭、城隍庙、静果庵、关帝庙、火神庙、文昌宫、龙王庙等古建筑,古色古香的亭、台、宫、楼、阁、桥、塔、庙……宛如是镶嵌在梁县的一颗颗璀灿明珠,形成十大景观,处处呈现园林风光,引得游人如织。
明朝洪武初年,梁县并入合肥县,那时,城中的文化墨客、商贾巨头和商会负责聚在一起,为梁县重新取名。他们根据此处小桥流水,玉树琼楼,景色美好,风光旖旎,如入人间仙境,便把花园般的梁县改称为梁园,梁园由美而得名。
梁园历史悠久,从已查明的古村遗址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休养生息。夏商时,为淮夷之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之域,秦属九江郡,汉武帝时始设逡遒县。南北朝时梁园为南朝刘宋所占,宋武亮永初三年,将当时设在颖上县江口集的慎县乔置于梁园,名曰慎城。县治设于梁园。南朝时,齐南汝阳郡、陈梁郡,郡治均设梁园。南宋绍兴三十三年,因避孝宗皇帝之讳,改慎县为梁县,时辖现在肥东县大部分地区和定远县、巢县小部分地区。梁县并入合肥县后,即改名为梁园。清代末,梁园尚有文、武衙门。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2月1日,将合肥县析为合肥市、肥东县和肥西县。2月3日,中共肥东县委、县政府在撮镇四大户村正式宣布成立,遂将县政府始设于梁园,同年3月底又迁入店埠。1950年梁园改为乡级镇;1984年为区级镇,梁园区公所、梁园镇政府、梁园乡政府均在此治所。1992年撤区并乡,将梁园镇、梁园乡、乌龙乡合并为梁园镇,2006年区划调整,又将周边的护城、路口两乡并入。
梁园属千年古镇,一贯以商业著称,百货翔集,市声若潮,曾有“门对街心开,家家做买卖,诚召天下客,千里慕名来”,享有“小上海”的美誉。从三国到现在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镇内素有“千家店,百家行,十大作坊”,名闻遐迩,生意兴隆。猪、牛、羊、驴、马、骡的蹄脚行也名燥一时,成交达千头以上。同时,梁园地处江淮分水岭南脉,合肥近郊,宋代金、元之战,明代朱元璋起义,太平天国起义及近代的民主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重要战场,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前,这里长期国民党统治,设立国民党区党部。尤其是日本鬼子烧的两次大火,几乎把梁园烧成废墟,造成百业凋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近60多年的改造和建设,梁园旧貌换新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烟花爆竹生产一时成为该镇的主导支柱产业,堪称“小浏阳”。但在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爆炸伤人事故时有发生。上级政府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决定实施产业转型,一举关掉所有烟花爆竹生产厂家,给梁园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历届梁园镇党委政府班子,一直致力于古镇的重振崛起,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坚持“工业强镇、商贸活镇、招商立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战略。用发展破解难题,利用合肥市“141”东部组团核心区的区位优势,以及“141”新型城镇体系19个新市镇之一政策优势,正在打造面积10平方公里的以商贸、工业、冷链物流、品牌农产品交易市场等为主的工业积聚区。同时,市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东部新城区无缝对接,逐步向城市化发展。用工业带动城市化,用城镇化反哺工业,逐步让梁园重振雄风。现如今,梁园,迎来了发展的“良缘”。特别令人高兴的是,2011年,该镇税收实现了两千万元的突破,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
真是梁园通啊。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