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标题:
回乡记事
[打印本页]
作者:
333344
时间:
2013-8-16 16:12
标题:
回乡记事
x
回乡有感
我家虎头崖,晶海观碧波。稚子念书勤,耄老长寿多。
晨起踏新路,暮归唱渔歌。蟹香飘四海,绿槐满东坡。
清明前一天回趟老家,刚好过了“草长鹰飞二月天”进了阳春三月,山东半岛的春脖子短,万物刚刚复苏,柳树才抽出鹅黄的嫩芽,麦苗儿返了青,但还不到“三月三没老鸦”的境地,只是春风柔软起来了,太阳也暖起来了。
老家清明叫寒食,不准动烟火,现在虽然人们也起灶做饭,但不准上坟烧纸,可以在清明前十天或者后十天祭祀,我们便也依了老家的传统,赶在清明前一天回家上坟扫墓。
清明成了法定假期之后,也成了家庭团聚的节日,上坟也没有多少悲伤,一大家人说说笑笑,两个堂姐早就准备了一大桌饭菜,伯父和伯母含着笑看着我们聊天,只恨时间过得太快。饭后伯母拿出四个糖水桃罐头,说今年三月三恰好逢清明,村里有讲究说得给孩子吃桃罐头避邪,每个孩子家一个罐头。二姐开玩笑说这么好吃的罐头一个哪够,伯母说只是讲究现在谁家还吃罐头。然后又拿出一块红布,告诉我们说三尺三的红布是给儿子的没有女儿的份儿,让弟弟晚上折三折放在枕头底下,弟妹偷笑着依言收起来。伯母还掏一个红包让我捎给孩子,说是给孩子压腰避邪的。我很郑重地收起来,我知道这是老人的一片心意,他们宁可相信可有可无的传说,也不希望漂泊在外的孩子受一丁点委屈,他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于是他们虔诚地一丝不苟地做了,你还笑话他们封建迷信么。
伯父听说我们要去赶海,非要带我们去看看有清朝重臣李鸿章题过字的石头不可,说再不看,那石头上的字就风化的看不到了,上沟下崖找到那石头,69岁的伯父嗖嗖几下就攀了上去,我们连劝他小心些,他自豪地说小时候整天在这里藏猫儿(捉迷藏),这里曾经是一片石林,比香烟盒上的石林还好看,要不李鸿章能题字“山海奇观”吗!有一块大石崖,外型就像一只老虎头,所以才有村名“虎头崖”,他们小时候和伙伴们就在这里钻来钻去,后来学大寨,都炸了垒石堰子了,要多可惜有多可惜。题字的石头并不大,突出在杂草碎石之外,石头上的字也不大,新近被人用蓝颜料描过,伯父指着旁边的小字问我能不能看清,认真地念给我们听,还让我用相机拍下来,说他要留着看。
我们要回烟台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再三嘱咐我们农历三月廿三是庙会的正日子,一定让我母亲回来赶会,他们自编自演了很多小节目,到时候能闪亮登场,说别以为只有城里的大剧场的节目好看,乡村人演的节目更有意思!我看到在一片烟盒背面伯父的字迹,似乎是三句半的词儿,墙上挂的旧挂历的背面写着吕剧的片段,伯母说一到晚上家里的人可多了,唱的念的,可热闹了!看我拍照,伯父还不好意思地说字也没好好写写。
村头的还算雄伟的牌坊刚竣工不久,来往人的少不得多看两眼,旁边的新楼房也初具规模,对于住楼,年青人向往得多些,从海上回来,洗得干干净净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是一种享受,阳台上养几盆花,孩子和城里的人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回到家安安静静做作业。老年人在心里琢磨着自己的房子能分得几间楼,也琢磨着家里的鸡狗猫鸭该放在哪里养,至于那些用了几辈子的农具该如何处理,他们也真琢磨不透了,庄稼人不种地算什么庄稼人,脚不踏着土地总是心里不踏实。不管他们怎么想,村里修好了水泥路,雨雪的天不会再踩一脚泥,孩子上学家人出门都方便很多,路灯也亮起来了,夜里不再黑灯瞎火;楼房也盖起来了,一种新的生活在等待他们。伯父说:村干部不会不为村民着想,不为村民着想的村干部村民也不会选,再说国家也不准许强拆强占,不要操那么多心,到时候再说吧,有楼住楼,有平房住平房,不会住到露天地里,生活只会越来越好,不会退到旧社会,随遇而安吧。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网 (http://www.goo0.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