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标题: 福山八大景 [打印本页]

作者: 欣如    时间: 2013-8-20 16:39
标题: 福山八大景
x 前几天到权希军纪念馆,看到他书写的《福山八景》,饶有兴致,于是查阅一些资料,现与大家共赏。



DSCF3291.JPG (183.9 KB, 下载次数: 0)
   
2011-9-29 20:46 上传


作者: 狙击手    时间: 2013-8-20 16:39



上图中,从右至左八首诗歌咏的八景分别是烟台海市、仙锋夜月、磁山瀑布、长堤新柳、之罘朝日、石门春波、古寺奇泉和峆垆烟云。诗作者为谢乃实。

   自金刘豫设福山县以来,历代沿革,烟台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则是近代才出现的,并在最初也是由福山县管理,福山县域基本涵盖了今日烟台市区,因此其“福山八景”也就代表了烟台市区八景。“福山八景”见诸于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编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福山县志》。
  “福山八景”的名称出现后,立即成为当地文人墨客词赋歌咏的重要内容,同时,通过他们的词赋歌咏,进一步促使了“福山八景”的广为宣传。谢乃实为其中之一。谢乃实,字华函,号峆山卢山人,福山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著有《峆山卢山人诗集》,现存世有乾隆年间刻本。谢乃实曾任江苏睢宁县、湖南兴宁县知县,后辞官归家。他对“福山八景”亦赋诗八首咏之,这八首诗除收录于其诗集外,还见收录于乾隆二十七年重修版《福山县志》中。

    烟台海市:此处烟台,就是指烟台山,海市,则是指海市蜃楼。烟台山是一座与芝罘岛相对的海滨小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侵扰,在此山修筑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烟台名称即来源于此。众所周知,蓬莱阁曾以海市蜃楼而闻名天下,海市蜃楼的成因非常复杂,这与蓬莱阁突兀海中,与长山列岛遥相对应的特殊地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些人就认为,所谓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其实就是在特定季节、特定气象条件下对面长山列岛的变形。而烟台山的地理位置,与蓬莱阁也极其相似,对面的芝罘岛虽然是陆连岛,但也长长深入海中,与烟台山正好遥对。在历史上,烟台山海域一定也是多次发生过海市蜃楼现象,光绪七年《重修登州府志》卷三《山川志》就记载,烟台山附近,“春夏有海市”,所以才有“不须航海问蓬莱”之说。其实,海市蜃楼这一现象,在胶东半岛的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从历史文献来看,牟平、荣成、文登等地也出现过这一现象。

    谢乃实《烟台海市》:“东风闲上海边台,台上烟霏夕不开。忽讶烟村浮海上,哪知台阁逐峰来。波涛掩映仙灵宅,雾影参差碧树堆。对久翻疑台亦幻,不须航海问蓬莱。”

    

   

    

   

    

    
  


作者: 活在你心中    时间: 2013-8-20 16:39
仙峰夜月:仙峰是指今福山区东南居于内外夹河之间祝圣山的一座小山峰,据康熙《福山县志》卷一《山川志》载:“祝圣山,又名芝阳山,在县东南二里许,三峰横亘,峙两河,中央山之阳一峰,下有洞,广丈余,悬崖峭壁,古木阴歙,为马丹阳藏修处,图刻尚存。东一峰,特耸出,丹阳筑堵以居,题曰升仙峰。”在其附近,有道教祝圣道院,又曰芝阳洞,虽创始无考,但在元、明、清三代都有重修,至清康熙时,有三清殿五间,真武雷神殿三间,据康熙版《福山县志》卷二《寺观志》记载,该道院“颇为恢阔”。元代翰林侍读学士张起岩《祝圣道院记》亦载:“福山县治东南二里而近有山,曰芝山,拔起平地,耸立直上,曰升仙峰。峰西岗阜隆起,曰祝圣山。山腹各有石洞,中可容十数人,胜国大定间,丹阳马真君筑环堵居西洞,且大书题东西峰名,石刻宛在。”该文收录于康熙版《福山县志》卷十一《文翰志》中。烟台牟平的昆嵛山是元代全真教的发源地,马钰就是牟平人,全真七子之一,并创全真教遇仙派,晚年定居福山、栖霞,在这两地留有他的大量事迹和传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因为马钰和他所创立的全真教遇仙派,小小的升仙峰也沾上了不少仙气,料想在月圆之夜,云淡天高,月色如水,凭吊仙踪,涤荡尘心,正是全真教修炼所谓“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的好时候。

 

  谢乃实《仙峰夜月》:“云峰缥缈傍山城,夜夜松枝挂月明。霞落碧空秋欲尽,霜寒素影雁初惊。凄清崖谷鸣丹叶,寂寞烟扉种玉荣。一自吹笙人去后,山风犹作步虚声。”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网 (http://www.goo0.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