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标题:
当年丝竹绕檀梁
[打印本页]
作者:
zxjzk
时间:
2013-8-21 16:28
标题:
当年丝竹绕檀梁
文章简介:京剧历受推崇,时至今日尚有沉迷......京剧发达兴衰,与票友诸多关联。......与地方剧种不同,京剧既称“国剧......旧时在上海搭班都是足月,不知谁......光懂得品戏者,还不能算是合格票......北伐后那段时期,上海歌舞升平,......玩票玩下海的为数众多,成角颇是......孙仰农是寿州孙家后裔,他迷戏不......票友下海很少善始善终,得名得利......江子诚最早搭班的新新舞台很知名......以前京剧名角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谭鑫培故后,京剧界最红就属梅兰......捧角捧出名堂,一途为钱袋,一途......
x 原作者:韦芈
玩票与捧角
京剧历受推崇,时至今日尚有沉迷西皮二黄者,该类人群惯称“票友”。票友一说来源悠长,我所知有两个不同版本:一說是清代八旗子弟出征大小金川,途中无聊击鼓传唱,回师后皇帝赐与龙票(錢票),唱戏的八旗子弟便称为票友;另一说法出自雍正朝間,雍正未登基前,喜与善歌舞者往来,登基大位后念及旧雨,乃发龍票赠作生活费用,但拿过龙票后的人,就不能与戏子相混,以示和下九流优伶的不同,此后凡唱而不为生计者,均冠票友之名。
京剧发达兴衰,与票友诸多关联。京剧第一个鼎盛期在满清后期,彼时国运衰弱,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痴迷京剧者蔚为可观。戏子地位虽低,红角卻能出入宫廷,成为内廷供奉,当时名角如谭鑫培(小叫天)、杨小楼,一般人等可望而不可及。
与地方剧种不同,京剧既称“国剧”,影響力自然涵盖全国,演员也川流各地,行话称为“走码头”。码头有大小,其中三個城市被称为“鬼门关”,上海是其一,另两是武汉与天津。此三地盛产票友,行家里手遍及市井乡里,活稍懈怠就瞒不过眼,撞上倒彩就是哑炮,从此一蹶不振也寻常事。别说小角色,连尚小云、余叔岩这般名角都在上海闪失过,所以角们来沪莫不提足精神,战战兢兢。
舊时在上海搭班都是足月,不知谁订的规矩,反正约定成俗。连唱足月,精力无法应付,角们只能靠大烟提神,此外还担心流氓捣乱,要请出人來压场子,尤其坤角更是如此。北方伶人来沪,要先学拜客,于是当时上海有种职业,专陪角儿拜客,这些人又叫白相人,黑白两道兼通。要拜的客,首先是老头子,老头子是青帮大亨,名气大者如黄金荣、杜月笙。第二个须登门拜访的,就是本地的名票。很多名票来头吓人,如盐業银行张伯驹,光绪帝师孙家鼐后人孙仰农,袁二公子袁克文。拜客礼物为“老四样”——口蘑、通州密枣、熏茶、青酱肉,都是北方名贵特产。比如口蘑特指张家口的名种蘑菇,年产百余斤,当时市價三十银洋每斤。
光懂得品戏者,还不能算是合格票友,票友还要上台,俗称玩票。票前带着个玩,演出难免滑稽,有次陈良玉演《张良辞朝》,开口念白讹成“老夫韩信”。這时旁边有人提醒,他顿時明白错了,当即对台下摇手,接着换成上海腔,用沪语念白道:“弗对弗对,老夫改名张良也。”这算是无心之失,还有些是故意搞笑作怪。申商票房有次演出《空城计》,饰演司马懿的王晓籁(浙江巨商,与虞洽卿齐名)硬闯空城,活捉了演诸葛亮的沈田华。
北伐后那段时期,上海歌舞升平,票房也极興盛,除了老资格的“雅歌集”,還新出现了“申商”“中华公”“律和”“兰社”等数十家知名的。除这些专业票社,另有大家族的堂会戏,每年固定演出。譬如聂家“菊花社”,凡滞留上海的名角名票,能有上戏機会均不会错过。梅兰芳在“菊花社”演過《玉堂春》——那是他压箱底的剧目,便是为争那年社戏大轴。还有专程赶来的北方名票,红豆馆主傅侗就参加过一次。红豆馆主乃清室皇裔,身份非任何名角堪比,演出费比梅兰芳尚多。当然他也就偶然票戏,决不可能下海闯码头。
玩票玩下海的为数众多,成角颇是不易,梨园行里成見多,尤其到了生意艰难的年段,首先被排挤的就是下海票友,梨园行俗话叫“使黑杵”,就是夺人饭碗。票友下海在觀众认可之余,更要防备同行暗算,下海的名票如程君谋就中过刀。程君谋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他的儿子名叫程之,是老一代的著名演员,现在三十五岁以上的人,应该都有耳闻。孙子名叫程潜,也曾是红極一时的主持人。程家下海是因为家道中落。往上辈细究,程君谋的父亲是晚清学究程之大,程君谋成年时家道中落,好在早年跟陈彦衡学过戏,后来便下海谋生。教程君謀的陈彦衡,在戏剧史上可大书一笔。陈彦衡是谭鑫培好友,排行十二,人称陈十二。陈十二本身就是没落公子哥,有钱时猛捧谭鑫培,自己拉手好胡琴,胡琴中的梅雨田(梅兰芳大伯父,京城两大琴師之一),一手软弓子手音极好,平时陪譚鑫培吊嗓,小叫天的戏基本全通了。陈十二培养出两大名角,一为余叔岩,另一个是言菊朋,所谓谭门弟子基本都是跟他学的戏。凡是票老生者也多登门求学,夏山楼主韩慎先、许良臣、罗亮生均受其教。程君谋是陈彦衡学生,和余叔岩是一辈上的,當年白牡丹(四大名旦中的荀慧生)找老生配戏,见程君谋唱功好就劝他下海。当时程家正潦倒,搭上白牡丹的班,没想打炮就紅,人称“票友中的谭鑫培”,名氣尤在谭富英之上。当时老生名角,也就余叔岩胜他一筹。可能程君谋出名后得意忘形,兼又票友出身,行里颇招人厌,有次演《四郎探母》,被人暗算從马上摔下。如果科班出身,翻个筋斗也就应付过去,但程君谋没武功底子,掉下来脖子杵肩膀里去,当场送进医院。好了后再不敢上台,只在上海谋个银行差使,闲时教教票友,靠著名票友孙仰农养着。
孙仰农是寿州孙家后裔,他迷戏不惜舍家弃业,孙家产业中的三分之二都被泡进戏里。孙仰农玩票捧角,出资组织票房,赡养老伶工。塌中(原来嗓子好,到一定年龄突然变坏,不能再唱)或者落魄的老伶工只要身怀绝技,孙仰农就出钱养,让他们教票友唱戏。上海名角艾世菊等,早年都在孙家学戏,学会許多将失传的绝学。孫仰农这类票友,对上海的京剧推动传承至关重要。
票友下海很少善始善终,得名得利即见好就收。上海最早下海成角的是江子诚,江子诚师从徽班名宿老顿,学老生花脸,并向京班旦角前辈十才学青衣。江子诚算海派京剧探索者之一,研究青衣新腔,先后在“春雪社”“震环社”玩票,后来干脆取艺名“江梦花”下海,搭班在黄楚九的新新舞台,与他搭戏的有孙菊仙、麒麟童(周信芳)、李吉瑞、尚和玉、林颦卿等名角,他的新腔在沪上颇受欢迎。江子诚下海票了几年,又收山做寓公,出资在威海路办了“紫社”票社。此時的他不唱小嗓,转研武戏,瑞德宝常到他家谈天说戏,由江子诚月致报酬,南来武生如李万春、菇富兰都曾为座上客。江子诚新腔青衣戏传人是欧阳予倩,也是下海票友,欧阳予倩1915年在丹桂搭戏,打炮戏是玉堂春,其中用上不少江子诚新调。
江子诚最早搭班的新新舞台很知名,黄楚九取名新新舞台,是为与人怄气。上海另有名为新舞台的戏园子,比黄楚九的新新舞台资历老,由南市商界领袖姚紫石创立。新舞台聚合海派戏曲改革派精英,如欧阳予倩、潘月樵、毛韵珂、赵君玉、冯子和等。戏码只上新编文明戏,赵君玉的《岳飞》,潘月樵的《明末遗恨》《潘烈士投海》,汪笑侬的《党人魂》《哭祖庙》,汪优游与赵君玉合演的《枪毙阎瑞生》,可谓海派京剧滥觞。新舞台采取立体布景,本子切中时弊,一时在上海广受欢迎。黄楚九的新新舞台,雖然名称上更多一个新字,却没走新京剧路子,台面还是依靠北京名角撑着,伶界大王谭鑫培也在此演过,红是红了,只是与新不合。
以前京剧名角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星,走红离不开炒作,和煤体报纸关联甚大。笔者与旧闻中发现件趣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有坤角,艺名小灵芝,据说扮相秀丽,很能招蜂惹蝶,其粉丝中就有某位小K,逢场必到次次献花,小灵芝丈夫也是伶人,醋性颇大,因此禁止小灵芝登台,消息上了花边小报。小K家有正室,又在报上声明辟謠,热闹了一把,倒把小灵芝炒红了。几十年后小K撒手西去,遗物中存有几十封与小灵芝往来的函件,据他家后人言道,信笺全出自小K亲笔,纯粹自娱自乐,一场精神恋爱,仅此而言此人算得情种,跟动辄自杀的現代“粉丝”有一拼。小灵芝只算个小角,买些票,送些花就算是捧场了,如想捧大名角,那价码非同小可。举了例子,余叔岩后期都是张伯驹养着,每月例钱就是座四合院。名角都有固定班底,全套班底都是张家出钱供养。
谭鑫培故后,京剧界最红就属梅蘭芳與余叔岩,两大名角背后都有实业家撑底,世称“余党”和“梅党”。余叔岩的靠山是北四行中的盐业银行,盐业银行董事张伯驹是其至交。余叔岩此人脾气极硬,当年杜月笙母寿,遍邀当代名角,马连良、谭富英、四大名旦俱到,唯独余叔岩頂着不来,一时世人皆知。余叔岩独买张伯驹面子,北平市长宋哲元开堂会怕请余叔岩不动,婉转托张伯驹出面,余叔岩二话不说立时应承,还是压箱底的《打棍出箱》——这是余叔岩独会的戲码,余门几大弟子李少春、谭富英、孟小冬都未学过。“梅党”后台的主干是中国银行,中国银行董事长冯耿光与梅兰芳私交密切,平时冯六爺都戏称梅兰芳为傻子,当然这是私下称谓,在外冯耿光则叫他畹华。有次堂会,梅兰芳演《玉堂春》,崇公道是名票孙仰农,孙大少生性诙谐,与梅和冯又相熟,念白到“这时候你还想着你的三哥哥啊”这句上,自作主张将三哥哥替换成“六哥哥”,手指冯六爷,将两人狠狠戏噱了番,幸好大家都知孙仰农的少爷脾气,才没有反目。梅兰芳出巡美国苏联,都由冯六爷资助,若无“梅党”倾力,梅老板绝不会有如此地位。
捧角捧出名堂,一途为錢袋,一途为戏袋,两者兼备者很少。张伯驹是例外,资财多有助携,还指点余叔岩音律,余叔岩能自成一家,张伯驹堪為伯乐。梅兰芳背后文人名士更多,早期有黄秋岳、吴震休、許伯明、魏铁山,定居上海后加入赵叔雍、沈昆山,此外画家齐白石、陈半丁、汤定之、吴昌硕等也与之交情深厚。這些人业余时间几乎全泡梅戏。梅兰芳演出完毕,夜宵围有两大桌子,邊吃邊論得失,且直言不讳,梅兰芳从中所获良多。“梅党”戏袋子最重要的人物,早期是福建才子黃秋岳,后期是齐如山。黄秋岳文才与梁鸿志并名,汪精卫非常赏识。梅派名作《霸王别姬》就由黄秋岳讲戏,帮助梅兰芳把握虞姬的性格特征。黄秋岳有妾名梁翠芬,出身是北京八大胡同名妓,身畔有这个大美人,花钱自如流水,因此在日伪时期落了水,抗战胜利后,被蒋介石下令枪毙。黄秋岳死后,齐如山成为“梅党”首席戏袋,齐如山早年因看戏而迷上梅艳芳,干脆辞了所有公私事务,成为梅兰芳的专职戏袋子。齐如山为梅改进了不少旧戏,尤其排新编历史剧时,剧本都由他执笔,再由梅兰芳和王幼卿设計唱腔动作表情,几经排练就可上台演出,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美演出,剧场背景图案,以及戏曲说明,都由齐如山一手操刀。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网 (http://www.goo0.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