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标题:
屋后,那片桃林……
[打印本页]
作者:
momoxlr
时间:
2013-9-5 09:44
标题:
屋后,那片桃林……
——感受乡村诗人张道发
一条青青的草埂悠闲的卧在公路旁,如一头安静的水牛,独自的反刍着乡下悠长的记忆。埂下和公路间有一渠水,不清澈但却洗着衣上一年四季劳累的痕迹,边上,便有青石板。埂上,有几丛柳树,飘飘拂拂的,不经意的就把落日的余晖拂在行人的心上,给人一个灿烂的惊喜。
由柳边拾级而上,是乡村诗人道发的家。童年的记忆中是一垛茅屋,矮矮的,如阁子一般,门朝着山墙而开,破烂的身影常从那门洞的黝黑处走来,而我们童年的明眸便也随着他低着头的父亲的白发向屋内窥探,如站在食品店前闻着香味时的浮想。可渠中常有鹅,猛然的已俯着身子伸着脖子扯住了裤脚,吓得人按着小书包跑得气喘吁吁的,连弯腰抓土块反击的机会也没有,惊魂甫定再回头看时,那鹅却又竖着头扇着翅膀嘎嘎笑着,有时还佯势追上几步。或许,那时的道法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秘密。
不经意间,燃着红枸杞的童年的土路被日益坚硬的青年的石子路遮蔽。忽然,那件茅草屋上有了青瓦,有了红砖,屋后,有了一片桃花林。三月的暖风一丝丝的消融了青石板上的冰意,点点银光反射向杨柳,于是,绿芽拉着亮光顺着柳枝争先涌出,如一声高过一声的燕子的歌。桃花迫不及待,伸开纤柔的手臂,举起饱满的苞,和着细雨,洇染着春风中的胭脂,争相在行人的眼里、黄鹂的歌喉里、蜜蜂的薄翅里写下缤纷的诗句。那枝质朴的是谁的呢?陶渊明的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如攀至邻家院子的丝瓜花,喧腾着碧绿的宁静,轻掬着淡黄的温馨。那枝虬曲的又是谁的呢?贾岛的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如煮在瓦顶上的冷雨,嘀嘀嗒嗒,经夜雕琢着诗人痉挛的神经,嘀嘀嗒嗒,直至田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道发只能把思妻的愁心付与明月遥寄,在父亲沉重得如劳累般的鼾声中,在母亲深沉得如夜般的慈祥里,轻踱至屋后,他看到了那片桃花林,或许也看到了渊明、贾岛,“阳光堆在场院上,风刮不动。”“你着一身旧衣裳,唇边的冷颤夜夜从风中传来,敲打我疼痛的思念。”乡间的什物宁静、木讷,却又把他心中的亲情摆显得袒露无遗,如农人体贴的憨笑。“这样的报纸简直把这首诗搞脏了。”一位同事曾指着一份小报上的道发的诗对我说,其实,美丽的桃花能在低檐下、短渠旁依然绚烂本身不也是一种美吗?
后来,我离家去了外地,再回乡经过那片桃林时,却发现桃树被砍了许多。裸露的树桩凸起于一垄垄黄土之上,如清池上浮沉的被拧断的鹅黄的鸭脖,剩下的几棵孤零零的挤在一角,在冷风中,佝偻着腰瑟缩地念着对夭折者的悼辞。“桃花的纷乱也敌不过金钱熨入冷心的温润”,我的心也紧缩,却被一阵笑声打断,抬头看时:红砖,青瓦,微笑的道发。“又发几篇了!”他挂了编辑打给他的电话,理了一下卷曲的头发说,我的心也豁然,其实,桃林在不在又有什么关系呢?“世间太喧嚣了,我愿用散文诗这一美丽样式,让一个个风一样短促的瞬间,在心灵中存留得更久远些。”他说。这,也就够了。
谁又说桃林不在呢?
作者:
alvinfong
时间:
2013-9-5 09:44
心中有桃林就足够了。一份淡然,一份坦然,把所有的喧嚣都淹没了。浮生如梦,浮生若茶,只求一份恬淡!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网 (http://www.goo0.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