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标题:
凤阳之行
[打印本页]
作者:
davitcai
时间:
2013-9-5 11:13
标题:
凤阳之行
文章简介:“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五一期间,随团来到凤阳,听到了......但朱元璋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这是本次凤阳之行的第一站——明......(送子麒麟,其左脚缺损是因为被......这些石像大都经历了600多年的......想象中的陵墓,应该像十三陵里的......在这里,我们没有使用闪光灯,没......韭山洞,因山上遍生野韭菜而得名......洞内光线昏暗,一路倍加小心,因......沿途时有涧流叮咚,有几处水流穿......有些地方头上的岩壁变低了,能清......快出洞的地方,有一段九曲回廊,......水面越来越宽,走着走着,前方没......当一阵凉风袭来时,跟着一片明亮......
(1)明皇陵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朱元璋既然做了皇帝,该立宗庙请重器于家鄉,凤阳县也该皇气盈空,皇亲国戚泛滥,何以倒把个家乡搞得个十年九荒?这首鳳阳花鼓词烂熟于心,只是一直疑窦未解。
五一期间,随团来到凤阳,听到了一些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据说当年朱元璋是想在他的老窝建都的,但刘伯温的一卦改变了他的计划。说他的吉地在东南方向,于是,請一大力士拉满弓向东南方射出一箭,箭落之地即为建都之地。然箭刚一落在山上时,被一大鹰銜起,一直飞到了南京。于是朱元璋建都南京。
但朱元璋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很想让家乡富足起来,于是将江浙一带商人强行送到凤阳去耕地或做买卖。可是这些富商乡土观念很强,在异地思念家乡无心做事,想尽办法要回家。特别是清明前后,这种乡情更为浓烈。于是找出各種借口归乡,甚至于化装成乞丐逃离凤阳,把个耕种的大好季节耽误了,造成十年九荒的景象。
这是本次凤阳之行的第一站——明皇陵。这里有一座朱元璋的父母兄嫂侄儿的合葬墓。进入大门,主路两边是华表、石像生。有石麒麟、石羊、石人、石马等。
(送子麒麟,其左脚缺损是因为被求子的人们刮下石粉当良药喝了。)
(羔羊跪乳,喻为反哺)
(石人\石马)
这些石像大都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笑对人间悲欢离合,冷对尘世生死荣枯,处事不惊,从容淡定。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抚摸着那些朴实无华的石像,感受着历史的沧桑,讓人多了些淡泊之心,少一些迷茫浮躁。人生苦短,何不抛却閑愁,在柴米油盐之外,与三五好友结伴而行,邀明月一壶,看斜阳半江,岂不快哉?
想象中的陵墓,应该像十三陵里的墓穴一样,有墓道,地宫,富丽堂皇的壁画,以及奢华的殉葬品等等。但是,想象中的这些都不存在,只有荒冢一堆。
在這里,我们没有使用闪光灯,没有高声谈话,似乎怕惊醒那青草湮没的泥土下沉睡了六百多年的皇家灵魂。
(2)韭山洞
韭山洞,因山上遍生野韭菜而得名。是朱元璋曾经屯兵的所在。它的主洞有一千多米长,被称为“江北第一洞”。
洞内光线昏暗,一路倍加小心,因为刚刚下过一场雨,石阶湿滑,小心的扶着栏杆,顺着开辟出来的石阶前行。看到洞内有不少石幔、石笋和石钟乳,在各色灯光的照耀下,什么“韭山灵芝”“嫦娥飞天”“二乔出浴”等等,像这个,像那个,现飞禽走兽器物神灵之姿,于似像非像之间,撩人无限遐想。其景观与桂林的芦笛岩和银子岩有异曲同工之妙。
沿途时有涧流叮咚,有几处水流穿过道路,石階变成断断续续的石墩,道路变成了虚线,游人小心跳跃,增加几分凶险和乐趣。
有些地方头上的岩壁变低了,能清楚的看见刀砍斧劈的人工痕迹。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游人個个自觉地弯腰曲背,没有人拿自己的头颅与岩壁一较高下。
快出洞的地方,有一段九曲回廊,石壁低垂,石板曲曲折折,水流在两边淙淙流淌,在行路中,我用那句至理名言大声地勉励同伴:“同志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水面越来越宽,走着走着,前方没了路,大約还有200米左右的水程。两只木船轮番接送游客。每只船上一次可容纳8人,舵手攀着洞頂的绳索拉动小船前行,黑暗中,感覺到岩壁的压迫和逼人之气,有几处更是坐在船中,尚需埋下头才能通過。
当一阵凉风袭来时,跟着一片明亮,上了岸,出了洞,眼前豁然开朗。
作者:
冬日
时间:
2013-9-5 11:14
乘小船出山洞,头不能抬,好玩!!
欢迎光临 烟台论坛网 (http://www.goo0.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