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尚杯”【我与书的故事】11号作品:我和四大名著的故事

[复制链接]

32

主题

55

帖子

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18 21:3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昨日,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活动。......说来也是,也不知啥时候留下的毛......在小文之前,略带几句,也算是开......言归正传。昨天才知道有这么题目......



x



昨日,第一次参加读书會的活动。临行之前,老婆笑曰:“又要去冒充文化人儿?”。

说来也是,也不知啥时候留下的毛病,经常自持读过了几本书,凡是几个人凑到一块儿,闲谈到某个话题,恰好自己还能说出个一二三,于是乎就禁不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吐沫星子乱飞,并常有意犹未尽,生不逢时的感觉,仿佛世间就属自己的学问最大。说实话,这的确不是一个好毛病。我自己也经常反思:什么妄言啊,诳语啊,好为人师啊,好像这些毛病我统统占了。这也就是现在,要是退回几十年,估计早就不知道在哪凉快了。

在小文之前,略带几句,也算是開门见山,解剖一下自己。昨日读书会上本人如有不恭、不当、不妥、不雅之处,还请各位见谅。

言归正传。昨天才知道有這么题目,大家也鼓捣写一篇。写写就写写吧。很久没有正经的写点东西了,细想起来,这几年除了领导讲话,工作总结,还有几篇户外帖子,还真没给自己写点什么。说到“我与書的故事”,那就不能不提四大名著。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73

帖子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7
沙发
发表于 2013-8-18 21:34:50 | 只看该作者
我从三岁开始,就跟着爷爷生活在一起,白天领着出去玩儿,晚上一个炕头睡觉,于是这四分之三部《水浒传》,便成为我听故事,认字儿的启蒙,等到我6岁上“育红班”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也能跟这帮发小们显摆显摆水浒的故事了。什么武松打虎啊,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啊。

等到小学毕业,这四分之三部水浒也基本被我通读完了,尽管很多地方不懂,很多字儿也不认识,不过翻着新华字典,加上爷爷一知半解的解读,却也大体知道了这部书是讲什么东东的,后来才听说这么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大抵是怕我们少时逞强好胜,好勇斗狠,老时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我可是正经的看水浒长大的,可惜我既不勇,也不狠,胆小怕事的很,大街上看见个吵架的都绕道走,最好买本书回家看,这才安全。

对《水浒传》的印象深,还应归功于电视连续局。当时山东台拍的几部水浒传,有什么《武松》、《林冲》等,那时电视是个稀奇玩意儿,在农村,我家买电视算是比较早的,好像是全村的第二台。当时一个十四寸的小黑白电视,满院子二三十号人看的津津有味,我当然是集集不拉,然后用电视演的故事去印证《水浒传》中的文字,却总也对不上号,那时根本就不知道还有“改编”这档子事儿,以为剧本就是《水浒传》呢!

好像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才知道了四大名著这个词儿,前面还要加上中国古典。当然这里面《西游记》是最吸引我的,孙悟空么!还好有小人书,一本一本的,好看的很,当时好像光西游记的小人书攒了能有二十多本吧,现在都成经典了。可惜后来被表弟一股脑的搬走,最后一本也没回来。

上了初中,凭借着一张巧嘴儿,再加上时不时的帮忙扫扫地,终于用甜言蜜语,花言巧语和貌似真诚的恭维,打动了学校里只管两个书柜的图书室管理员,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太太,才能够在寒暑假期间,从图书馆里借出几本书,其中第一本就是缩略版的《西游记》,可能有二百来页,才知道了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九九八十一难都是啥玩意,如来佛祖的本事原来这么大。此时正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问世,那个美啊,书暂且扔到一边,看电视多来劲,一直到现在,其他三部原著都逐字逐句的通读过,唯有《西游记》原著至今未通读,想来可能真是这《西游记》拍的太好了。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82

帖子

12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6
板凳
发表于 2013-8-18 21:34:54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出身寒门,八辈贫农,自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好像就没个识字的人儿。清末,我爷爷的爷爷参加义和团,到过北京,也算是见过世面。义和团失败后,背了把破刀回到老家,在老院子里挖了个坑,把刀一埋,上面起了几间草房,正经的开始种地,当起了良民。到我爷爷这辈儿,由于父亲早逝,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我爷爷13岁闯关东,经过多年打拼,在齐齐哈尔开了小买卖,跟蒙古人,俄罗斯人,日本人做些生意,算是挣下些资本,也顺便识得一些字,但从未听他说过,在东北买过什么书。

   后来爷爷将他的弟弟带到东北,帮助他照料买卖,他自己则带着攒下的几十块大洋,回到老家,买了十几亩地,娶妻生子,伺候老母。随着时局的发展,尤其是老家被日本人占领之后,他可怜的十几亩也被人巧取豪夺去了,没有办法,只好重操旧业,干起了小买卖,倒腾些火柴,肥皂和碱面之类的。

   熟知烟台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实在45年日本人投降之后,烟台地界虽然名义上还是国民党统治区,但共产党的力量相当强大,尤其是在农村。爷爷这时候就被蓬莱的地下党组织给盯上了,私下里给游击队供应些日常生活用品之类的战略物资,并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老家解放后,爷爷终于可以摘掉地下党员的帽子,光明正大的成为共产党员,可惜在填写履历的时候,把参加工作时间,当成了正式入党的时间,也就是1949年10月二十几日,结果把个正八景儿的离休,变成了退休,结果还真是亏大发了,这就是打小没读过书的毛病。

   建国以后,爷爷历任公社供销合作社主任,县商业局副局长,还是做他的小买卖,直到七十年代末,好不容易改革开放了,他也该退休了。退休回家的爷爷,除了能够按时收到一些所谓的内部文件之外,在他枕头边上的就是一部《水浒传》。这部书据说是他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捡的,上下两册,可惜只有上册是完整的,下册只有一半儿,据我分析,下册的下半部分最有可能是留在了干校的厕所里,因为印这部书的纸不错,有点儿绵纸的意思,估计用起来比较舒服。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5-5-5 12:3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