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贾雨村
鲁迅先生对隐士是持否定态度的,他曾写过一篇名为《隐士》的文章,并指出,隐士并非真正“声闻不彰,息影山林”,如果是这样,隐士就无法为人们所知道。他说:“登仕,是噉饭之道,归隐,也是噉饭之道。假使无法噉饭,那就连‘隐’也隐不成了。”隐士在封建社会,比劳动人民的地位优越得多,而他们却不积极参与社会,关心现实,与知识分子应承担的责任相距甚远,因此,应予批评否定。
22默之人物扇面_调整大小.jpg (79.43 KB, 下载次数: 0)
2011-2-7 16:16 上传
我常常想,现代的中国,还有没有隐士?上网查了一下,在终南山中,还真的就有这样的人。不过,只是个例而已。当今社会,已不是自耕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具备隐居的条件了。然而,高度发达的经济生活,迫使人们不得不为生存付出代价。这代价既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并不比封建社会小,无论是当官,经商,打工,种田,生活得都不轻松。微末如我,一小小公司经理,经营目标的压力,资金、质量、订单的压力,员工的压力,社会不公平的压力,政府部门的压力,真是难以承受。晚上睡不着觉,一睁开眼,又有一百样烦心的事等着你去处理,决定。有时候,真想同那些隐士一样,逃避现实,寄情山水,去建立自己的理想王国,了却此生。
33郭兰亭雪景_调整大小.jpg (62.26 KB, 下载次数: 0)
2011-2-7 16:16 上传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对隐士的说法,比如,隐于朝,隐于吏,隐于市,隐于野,隐于商,隐于学,严格地说,这都不是真正的隐士。真正的隐士应当是心身俱隐的,遗世独立不求名,超拔尘俗,飘然世外。
浅绛彩笔筒_调整大小.JPG (46.06 KB, 下载次数: 0)
2011-2-7 16:16 上传
现在,让我跟古代隐士那样去隐居,我是做不到的。我能做到的,只能是心隐而身不隐。其内涵是,在精神上独立于世,保存自己思想的独立性,至于形式上如何隐,那并不重要。心隐,也有许多方式,我的方式,就是收藏欣赏书画,在欣赏中缓解压力,舒解身心。
浅绛彩品锅3_调整大小.JPG (94.91 KB, 下载次数: 0)
2011-2-7 16:16 上传
我曾经撰过一副对联:“独坐书斋闲度日,卧游山水忙看花”,并题于扇子上,表达我的精神向往。
73路立权联_调整大小.jpg (41.4 KB, 下载次数: 0)
2011-2-7 16:16 上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