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话】肥东籍作家 王锦

[复制链接]

36

主题

69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5 10:4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默抒简介:原名王锦,安徽肥东人......宇轩:记忆是美妙的。当我决定做......默抒:你在这里提到的诗句,是我......初中刚毕业,小小年纪的我,就去......宇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你就开......默抒:我一直是个游戈在文学边沿......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如你所说,我也的确是“以隐者的......对生活的态度,其实也决定了你写......我喜欢你送给我一个“剑客”的称......写诗是我创作的起步,转为小说后......






默抒简介:  原名王锦,安徽肥东人,生于1958年11月,下过乡,当过兵,游历过千山万水,安大中文系毕业,安徽省作协会员,出版长篇小說《红尘纪事》,《漂在水面上的眼睛》等,早年诗歌散见报刊杂志,目前供职某政策性银行。


                                             穿过自己的行走
宇轩:  记忆是美妙的。当我决定做这期访谈时,几年前读你小说时的情景也就跃然面前了:那是一个秋收后的黄昏,落日以俯首的姿态亲近困顿的河水与尘世,红柿子与蒲公英以垂向沃实的泥土和飘向远方来获得各自的完整与美好。记得小说的名字叫《最后的康乃馨》。在其收尾处,我曾为那首催人泪下的小诗及其背后铺成而来的爱情故事而深深感动,且一直耿耿于怀。下雨的时候/别忘了把伞带上/我只能在他乡/用雨淋不湿的目光/支撑你疲惫的肩膀/裹紧你的风衣吧/你打的每个寒颤/都会传递到我的心上/你在思念中落下的每滴泪珠/我都会拾起/制成项链珍藏/你在哪/都在我的心追踪的地方/如果我受伤了/伤口处会长出一朵康乃馨/只为你开放……。当时我就在想,能写下如此温暖又平凉、动容又悲戚的文字者,一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正所谓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談人生?
默抒:  你在這里提到的诗句,是我年前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最后的尾聲。仅以它,你就推测出,我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说明你的眼光是极其敏锐的。倘若一路走来,平淡无奇,我想,我是写不出這样的诗,更写不出那部书的。诗中呈现的温暖与苍凉,动容与悲戚,构建出的恰恰就是我生命的底色。回過头来看看,早已是斗转星移,物事人非了,除却生命中的一些刻痕,又剩下些什么呢?而这些刻痕提示的人和事,常在不经意间,潜入我的记忆,显现我的梦中,当我伸手去抓,得到的竟是虚无。总有一种方式能留驻它们,总有一种倾诉能够释怀,于是,我写下了那部《漂在水面上的眼睛》。
      初中刚毕业,小小年纪的我,就去农村插队,继而當兵,进入银行后,竟管工作稳定,衣食无忧,但在精神上始终有着“被流放”的漂泊感,我需要找到一块疲惫时驻足的栖息之地,而写作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當我希望成为一名作家的时候,誉满天下的文豪并不是我的追求,记得最初,我只是背负了這樣一种使命感,认为是上帝派我来到这个世间的,我要把自己难以忘懷的一切描述下来。時至今日,我依旧如此。正所谓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那么,对生活没有痛彻的感悟,又何苦去写作?
宇轩:從上世纪八十年代,你就开始写作,最初是写诗?后来转而写小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依然保持“在写”的状態,在我看来,你是惯以隐者的心态秉持对生活的态度,又像一位劍客,在属于自己内心的栖息之地,夜夜磨刀练剑,以充满生命气息的文字构建着你的精神版图?
默抒:   我一直是个游戈在文學边沿的人,但目光始终投向它。对我来说,首先是生活,然后才言写作。既不刻意,也不怠慢,处于一种自然从容的“時断时续”状态。动笔時候山呼海啸,落笔后静若秋水。我从不强迫自己去写,总是在欲罢不能的时候,才身陷其间。这一点与很多体制内的作家不同,他们靠写作谋生,需要作品在屁股下垫砖,以确保自己在这个舞台上争得一席地位。而我不同。
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写过一篇名叫《月色淡淡》的小說,那是我与一个美丽的女孩,因为现实的无奈,在月夜恋恋不舍分手后,回到家里,内心的疼痛和落寞让我难以入睡,我流着泪一口起写到第二天上午,一万多字的小说出来后,我才予以释怀。中篇小说《备忘昭乌达》,是我脱去军装后,那段生活的影子始终跟随着我,只有写下它,才能甩开。这部小说我前后写了十年,初稿出来时二十多万字,首次出现在我0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红尘纪事》中,只剩下六万多字,是我“持续热情”和打磨的产物。
如你所说,我也的确是“以隐者的心态秉持对生活的态度”。其实这也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姿态。你没有什么可张扬的,也无须摆显。实际上很多作家,包括某些所谓的名家,都只是浪得虚名,你给这个世间留下了哪些有價值的作品?纵观当今文壇,你见过多少真正打动过你,令你从内心敬仰的作家?我们看到太多相互吹捧,大肆炒作,迎合和献媚成为普遍的现象。当作家沦为娱乐明星似的人物,连起码的寂寞都耐不住,你还剩下什么?
对生活的态度,其实也决定了你寫作的態度。你得活得真实和真诚。记得512大地震后,山东某个诗人,竟然在詩歌中写到,死难者做鬼也会感谢党和政府,看得我都恶心,极端的鄙视。面对那么大的灾难,这是什么心态,你诗人的良知哪去了?我们看到太多低层民众的艰辛和无奈,太多权贵的腐朽和贪婪,可体现在作品中,又有多少作家敢于去深究其根源?很多时候,你可以选择沉默,但你一经拿起笔来,你就要自觉的担当责任。我在写《备忘昭乌达》的时候,眼里常含热泪,那不仅仅是情到深处的激动,还有一种责任感的悲切。我无法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我看到的部队现状,远不是很多作品中所描绘的那样金光灿烂。艺术高于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去面对真相。一味的胡编乱造,涂脂抹粉于部队建设何益?国防的力量,不光是装備的精良,更重要的是軍人内心的强大。
我喜欢你送给我一个“剑客”的称谓,但算不上“夜夜磨刀练剑”。现实中有不少作家作品写得再多,也超不出三流的档次。作家仅靠勤奋不行,还得去“悟”。不是有些作家在搁笔一段时日后,重新起笔,魅力大增么?我是个喜欢慢磨的人,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年前我写的中篇小说《陷入你的红酥手》,前不久被我从博客上删除了,原因在于放一段日子后看它,才發现诸多不足。时间是最值得信赖的评判者。我不是急于求成的作家,经过時间的打磨,我能找到更好的表达。
写诗是我创作的起步,转为小说后虽然只是偶而為之,但热爱它的兴趣保持至今。可以说,诗意的气息在小说的语境中存在,是我一直追求的。实际上诗的元素融入小说中,会使小说更具感染力。第一次读到川瑞康成的《雪国》,震撼我的就是小说中诗意的空靈。作家许辉《夏天的公事》,常能令我回味的正是诗的意蕴。诗人张道发读完我的《漂在水面上的眼睛》后,称其是“詩意的叙述”,果真如此,我当然很欣慰。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67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沙发
发表于 2013-8-25 10:45:50 | 只看该作者
宇轩:纸质版的长篇小说《漂在水面上的眼睛》我虽然未能捧读,但是在博客中,已经陆陆续续地读了一些。作家宫白云和刘湘如先生也都给出了精彩的书评。与那些炫技派的作家相比,你显然不能罗列其中。是谁说过“艺术不是技巧,而是生命的往来”。正如佛家所言:入道之初,眼光原始而朴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修行到一定境界,隐约看到隐藏于背后的东西,“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等到一切彻悟,发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与文字造诣上的境界有着天然相通之处。我想,你是深知其中蕴意的?
默抒:   文字造诣上的境界,在我看来,与人的个性气质,审美取向,语言风格,是密不可分的。心性的修炼,对生命本质和外界万象的不断顿悟,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曹雪芹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的奇人,我们在欣赏《红楼梦》时,谁不折服他在文字造诣上的出神入化?它们是相通的,也无法不相通。我不欣赏炫技,也反感晦涩。返朴归真才是我的追求。在我看来,这不光是修炼中的彻悟,也是一种品质。我还想指出一点,某段经历,某种境遇,或某个人,往往能意外的颠覆你的常态,从而赐予你打开一扇奇异之门的钥匙,让你忽然就能进入一种美妙的语境。只是它犹如灵感,可遇不可求。
宇轩:我注意到,你的博客更新速度是缓慢的,但这并不影响你在博客中与文友们的互动和交流。就传统的纸质写作而言,你是如何看待当下网络写作的?
默抒:   我是个懒散的人,并非“夜夜磨刀练剑”,潜下心来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博客中与文友们交流和互动,是掌握信息,了解动态,开拓视野的需要。上微博,是关注当下的社会,因为从中能够迅速获得是其他途径很难看到的真相。我的许多难求的文友,都是从网络上结识的,比如刘湘如,老巢,宫白云,等等。情谊是我一生的守侯。去年在成都,我邂逅刘湘如夫妇,府南河畔品茶中的谈天说地,记忆犹新。我去白夜拜望翟永明,恰逢她去国外,颇为遗憾。老巢是个极有个性的诗人,“诗歌是对庸常时光的反省,诗人活着就是一种反叛。”除了他,谁还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呢?今年清明回来,邀我喝酒,他与诗人韩庆成的潇洒,至今仍历历在目。
       就本质而言,传统的纸质写作和网络写作是相同的,不同处在于各自的特点。应该说,网络写作更具灵活性,随意性,大众化倾向明显。纸质写作的专业性,严谨性,读者的认可性更突出。有些网络写手出了名,就移师纸质,似乎这是一种身份的认证。但现在是网络时代,显而易见,写作的重心必将会由纸质移向网络,毕竟它条条框框少,而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更广大。实际上我注意到,民间(网络)高人济济,,像宫白云,琴匣,李飞骏,汪抒,也包括你,等等,都是我所欣赏的。重要的不是以哪种方式,而是看你的价值取向和才情表达。
宇轩:与生长在我们身上的胎记一样,“肥东”成为你籍贯属性的一个抹不掉的“证据”。在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小城,环顾四周,似乎写小说的人并不多。想到林语堂在《论读书》中写到:“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可能你是孤单的?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默抒:  不论现在还是将来,身在何处,肥东都是我的根,通往巢湖的店埠河,是我记忆中温暖的光亮。我虽然谈不上是多么钟情这片故土,但我的欢乐和辛酸,我的生存和抒写,都与它息息相关。《漂在水面上的眼睛》,里面的故事情节,就是在它的背景下展开的,一些人物原型,竟管早已各奔东西,却都带着它的印记。这部书正是我献给它的一种凝视,一束康乃馨。
的确,这里写小说的同行寥寥无几,但并非找不到朋友和知音。孤单,或者说孤独,是无疑的。对我这样具有悲悯倾向的人来说,哪都无法排除,它源于精神气质,不是地域的问题。实际上坚守在这里,并不影响我了解外界,甚至更有益我透视内心,而了解自己正是抵达远方的途径。十八岁那年,我在农村牛棚里的煤油灯下,读完《大卫.科波菲尔》,心想,如果狄更斯活在当下的中国,我一定去找他,我抵抗不了他文字的温暖和灵魂的感召。
   
宇轩:与那些体制内的温室写作而言,我觉得你更趋向于民间的,自我的、个体的经验式写作?就体制内和体制外,你有什么看法?
                                       
默抒:    正如我在一篇随笔中所说:“当我环顾四周,俯视内心,回首一路留下的脚印,那些触动过我们的温暖和烙下的疼痛,很难销声匿迹,因而写作对我而言,不仅是对生命的缅怀和倾诉,是安慰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需要,更是遗忘之前的一次挥手。”这就很清楚的看出我属于哪一类的写作了。笔是神圣的,违心的写作就是对自己灵魂的出卖。不要指望写作能从外界获得什么,总是倾听内心传自未来的名声,其实是一种虚幻。诗人朵渔《在艺术的世界里》提起诗人时说:“失败正是他们的追求,‘底层’才是他们的命运。诗人的敏感,脆弱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无谋,对循规蹈矩的不屑,常常使他们陷入深深的绝望。”敏感的心灵在现实面前,是容易受到挤压和伤害的,但又如何,谁让你偏偏走上这条路呢?
    写作纯是个人的事,本不该分体制内和体制外,但在我国,直到目前还在延续,不可思议。就我本人而言,始终崇尚个性的独立,心灵的自由,体制内的条条框框会让我无所适从,心生反感,如同在酒桌上,看人脸色,再好佳肴也食而无味。喝酒,要喝就喝他个痛快淋漓。
感谢你的采访,不愧是个充满灵气的诗人,你赋有诗意语境的提问,触动了我沉寂下来的思绪,让我找回散落在记忆尘埃里的足印,同时也眺望到遥远处透着曙色的天光。
抵达和返回都不是注定,而目前,我依然选择抵达。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5-5-4 01:05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