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槎山水记

[复制链接]

32

主题

63

帖子

10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5:1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浮槎山,在慎县(今合肥市东北,宋置梁县)南三十五里,或曰浮者山,或曰浮巢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其上有泉,自前世论水者皆弗道。余尝读茶经,爱陆羽善言水。后得张又新水记,载刘伯刍、李季卿所列水次第,以为得之于羽。然以茶经考之,皆不合,又新妄狂险谲之士,其言难信,颇疑非羽之说。及得浮槎山水,然后益以羽为知水者。浮槎山(今居巢区与肥东县交界处)与龙池山皆在庐州界中,较其水味,不及浮槎远甚。而又新所记,以龙池为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以此知其所失多矣。羽则不然。其论曰: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山水,乳泉石池流者上。其言虽简,而于论水尽矣。浮槎之水,发自李候,嘉佑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所谓乳泉漫流者也,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予报之曰:李候可谓贤矣。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缓,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者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彼富贵之通用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水之乐尔。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其不能两能,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今李候生长富贵,厌恶于耳目,又知山水之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李候折节好学,喜交贤士,敏于为政,所至有能名。凡物不能自见而待人以彰者,有矣;凡物未必可贵而因人以重者,亦有矣。故予以其事,俾世知斯泉发自李候始也。嘉佑三年二月二十有四,庐陵欧阳修记 翻译下吧:浮槎山在慎县南方三十五里,又名浮巢二山,乃由和尚命名。山上有涌泉,但唐时仍无人知晓。 我读茶经知陆羽精通水质,以后又得张又新水记,记载有刘伯刍与李季卿所判定水的等级,张又新认为两人均采陆羽的说法,但其标准典茶经不同。张又新是狂妄险谲之人;所说的话令人难以相信,我怀疑并非陆羽的说法。 我得到浮槎山水后,更相信陆羽精通水质。浮槎山、龙池山均位於卢州界中,比较二山之水可知浮槎山的水远胜龙池水。但若依张又新之说,龙池之水居第十,浮槎之水弃而不录;因此可知张又新的书有很大的差失。但陆羽则是内行人,依陆羽的说法,山水最好,江水中等,井水最差;山水中又以乳泉石池慢流的水为最佳。这一说明虽很简单,但对水质的品论却尽在其中。 浮槎搓山的水,是李侯发现的。嘉佑二年,李侯以镇东军留后兼任卢州太守。游金陵时登蒋山,并饮蒋山之水。又登浮槎磋山,发现山上有名池,池水涓涓可爱,正是陆羽所谓的乳泉慢流。试喝时味道甘美。於是考证地方风俗志徵询故老,得知山水事迹。因此将此水送给远在京师的我,我以下述水记以为达谢。 李侯聪颖可谓贤达。天下之物只要想要都可得到。这是富贵之人的乐趣。 在松荫下枕看丰草听混援的水声,饮滴沥的石泉。这是山林之士的乐趣。 山林之士看到天下之乐能不动心。有时心裹想要才若无法得到就立刻停止。退至山林中而获得快乐。富贵之人虽然有很多宝物,却不能兼有山林之乐。只有李侯生长於富贵中。视听之娱多所满足。又能了解山林之乐。所有幽隐穷绝之处均已走遍。李侯折节好学。善於结交贤士,敏於为政所到之处都有好名声。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显著。必须等待人的发亲才能出名。有些东西本身未必可贺。却会因人的关系而变得重要。所以我把这件事记下来。使世人知道。浮槎山水是李侯发现的。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70

帖子

10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9
沙发
发表于 2013-9-5 15:12:49 | 只看该作者
浮槎山,俗称安徽“北九华”,位于肥东县境内,为大别山余脉,山势层峦叠翠,逶迤相连20余里,主峰海拔418.1米,是合肥境内的最高山峰。主峰四周罗布九座山峰,似九龙腾跃,形态各异。浮槎山峰峦叠嶂,怪石峥嵘,松柏挺秀,云雾缭绕,清幽宜人,景色奇丽,为安徽名胜之一。
  
   浮槎山山名来自民间传说。《博物志》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相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传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即金地藏)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后,怒发冲冠,不慎跌落人间。他纵身爬起,想乘浮槎之筏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中,地藏王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降旨以雷击毙。霎时,木筏遂变为山,九龙亦成九座山峰。从此,地藏王便在此山打坐,开辟道场,推崇佛教。后来,佛门弟子便称此山为“北九华”。
   浮槎山虽不甚大,无法与黄山、泰山、华山等名山相比,但却以乳泉、巧石、大庙闻名古今。
   乳泉。浮槎山齐都峰顶有二泉池并立。北池水深而清,名“合泉”;南池水浅而浊,名“巢泉”。二泉水位常年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干旱数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誉之为“天下第七泉”。
   欧阳修撰写的《浮槎山水记》使得浮槎山闻名遐迩,成为文人墨客常常登临游览之所。《浮槎山水记》全文700多字,是欧阳修在京师任内,为庐州镇东军留后李端愿赠送浮槎山泉水而写的。欧阳修和李端愿都是品泉论水的专家。一次,李端愿登临浮槎山,见山上有石池乳泉,饮后觉得甘冽无比,觉得这里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质为上等,特用罐装上一些,从庐州府送给远在京城的欧阳修。欧阳修品尝以后,极为赞誉,给李端愿回信说:“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所惠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欧阳修将浮槎泉和无锡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之间难分上下,并以路远难致,不得多饮为憾。
   不仅欧阳修对浮槎山和浮槎山泉评价很高,而且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诸如宋代的释用逊,明代的黄道月、梅山,清代的李天馥、杨开森、左辅、王政谦,以及现代众多名人雅士,多爱以浮槎山为题赋诗作画,其人文景观之丰富,是海内外名山所少有的。
   浮槎泉位于龙严寺内,1952年寺庙拆毁,泉池沿存。1963年当地村民在此盖房两进,泉池仍在院中,乡邻游人常年取之食用。
   巧石。浮槎山有巧石30余处,皆以形象取名,一个巧石便是一处景点。南山一石状如乌龟,名“金龟望海”;一石形如大鼓,名“响鼓震天”;一石如龙之头,突出的两眼里常年流水,名“白龙泪眼”。北山的几块巧石更为奇特:一石形如大船,长10余米,宽4米,一人推之如船颠簸水中,众人推之也是如此。相传这是玉帝3岁儿子金孩儿下界时乘的小船;一石高约20米,长宽约15米,巨石南端,中部凹陷,两旁高出,状似座椅;传说瑶池王母曾在此石落座。仙人座前有一小石名垫脚石,座后一凹石名仙人盆,神话传说王母曾在盆中沐浴;一石高卧,光滑平整,形似棋盘,楚河汉界依稀可辨,相传南斗、北斗星君遨游四海路过此地,曾在此石对弈。棋盘石底部由10余块大片石组成,形态各异,构成一组妙景。两片巨石壁立,露一线天光,可容一人沿两壁攀缘至棋盘顶,谓之“一线天”。3片巨石横卧支撑,形成深5米,宽3米,高2米的小屋,传说有仙人居此,谓之“仙人居”。石屋南面的倾斜巨石上有两幅不知凿于何时的壁画,一为如意头形图案花,一为鹿形兽。塔山山腰有两石槽,传说金国太子金兀术驻军此地时,以凹石为槽注水饮马,一石倒水即干,名旱马槽,一石马饮不竭,名水马槽。
   大庙。浮槎山又名北九华,佛教鼎盛时期有寺庙10余处,甘露寺、浮槎寺最为有名。甘露寺又名大山庙,位于浮槎山主峰,合巢泉旁,主殿二进一院二厢,四周山头、山涧的7处庙宇属甘露寺下院。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为求雨而建。浮槎寺又名道林寺,《天下名胜志》载,浮槎山有道林寺,寺有碑略曰:梁武帝第5女梦入一山为尼,早晨奏帝。乃取名山图,展观此山,恍如梦境。天监3年(公元504年)勒建。道林寺成,帝女遂入山削发为尼,号总持大师。梁女墓在殿东百余步,塔下有海榴一株,相传为公主亲手所植。合巢泉以北400米处,尚有古寺遗址。浮槎寺的建筑比甘露寺更加宏伟,民间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骑马关山门”之说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92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板凳
发表于 2013-9-5 15:12:54 | 只看该作者
LZ不但人长得美,文章也写得是一流的美啊!!佩服!!!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5-5-5 05:1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