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乔羽和《我的祖国》

[复制链接]

44

主题

86

帖子

14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6: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x《我的祖国》原名《一条大河》......“他把剧本寄给了我,我看完后,......乔羽到了长春的时候,《上甘岭》......最后“憋”得没辙了,乔羽就写了......“他第二天回来了,还拿着稿子,......乔羽想来想去,说:我看还是“一......



x 《我的祖国》原名《一条大河》,是为電影《上甘岭》配的插曲。这首歌诞生于1956年夏天,那年,乔羽29岁,正在为写电影剧本《红孩子》在江西体验生活,结果却接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沙蒙接二连三的电报,要求他为《上甘岭》创作歌詞。

    “他把剧本寄给了我,我看完后,第一感觉是这个电影太难拍了,一个女演员都没有,全是大兵,打仗。插曲所要表现的场景是在一个战壕里,上面是敌军飞机,志愿军处于劣势,躲在一个山洞里。这时候要唱一首歌,写什么呢?”在从南昌开往长春的火车上,乔羽想了一路。

    喬羽到了长春的时候,《上甘岭》已經拍完,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几分钟戏,等歌出来后补拍。摄制组完全停下来,一天要花上4000块钱,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笔巨款了。喬羽说,显然沙蒙心里很急,但他也不催,每天到我住的小白楼里去一趟,每次都是坐坐就走了。

    最后“憋”得没辙了,乔羽就写了一个和《上甘岭》八竿子打不着的歌,写的是这次自己去江西,路过长江时第一眼看到长江的印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兩岸”。而且为了亲切,他用了第一人称,“我家就在岸上住”。写完后,等到沙蒙来时,乔羽一句话不说,把稿纸往他面前一递。沙蒙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一声不吭,然后说了句:“就它了。 ”

    “他第二天回来了,还拿着稿子,我说,怎么样?你看行吗?他說行當然是行,但有一个意见,一条大河应该是写的长江吧,既然写长江,为什么不写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呢?气势宏大,我看改成万里长江吧。 ”

    乔羽想来想去,说:我看还是“一条大河”好。长江再大再有名,到过长江的人还是少数,如果寫“万里长江”,容易“隔”。但“一条大河”就减少了这种隔阂,可以想象成任何一条河。而且每一个人家门口的河,都和他的命运有关,想起这条河,就能想起很多事情。“就它了。 ”沙蒙最后又是这样一句。这首歌就此定了下来。

(摘自 11月 6日 《人民政协报》作者郑媛)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5-5-5 01:5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