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庐东七贤”系列评论之汪抒篇

[复制链接]

35

主题

88

帖子

13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7: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当你有心要评论一个作家的时候,......不久前,我有幸得到安徽的女评论......然而对于何冰凌女士所结论的“高......何冰凌女士在给汪抒先生总结性的......我赞同冰马先生这样的论段:“-......毫无疑问,乍一看,我们都很容易......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幻想开始工作了......有人说这是一首象征性的诗,而我......



勘测汪抒先生的诗歌艺术                           
                                                前言
     当你有心要评论一个作家的时候,往往总是被一种怪異的心理感觉而阻止。仿佛总有一种“不可为”或者“轻狂而为”的别议妖声在身边回吟。但每每遇到如此的情形,我便会心神冷靜,思绪息敛,閉目养神片刻,再去思考自己方才的热情冲动是否来的必要?对象是否果真如浩淼烟海,不可概述?倘若我觉得自己总是可以凭自己的才智学识去评述一番,就没有神仙妖灵可以阻扰了,比如这回我要评论汪抒先生的诗歌就是这样。我想,对他人的评论,尤其是文学评论,多不过是自己对文学艺术的認识和领悟,或者可以说是从他人的作品中找到这种认识和领悟。倘若不参杂別的非文学的立场,那么,任何苦于文学艺术的人,都是可以抒发自己的文学艺术观念,应该是没有什么权限设置。至于所议论的意义及价值是否重要,那就要看评论者对文學修炼的程度和他的才智如何;当然,我们也不要忽视他的传播对象是否聪明,因为评论者在建立一种独特的体系,沒有很好的接受对象,也是很难鉴别评论者的评论水平的。既是是这样,我想自己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性地评论被文朋诗友推崇为“庐东七賢”的作品。
                                           一
     不久前,我有幸得到安徽的女评论家何冰凌女士的一本评论集。她在谈到汪抒先生的诗歌艺术中,使用了两个在我看来很意義的词,其一是“高质高产”;其二是“态度虔诚”。当然,我想何冰凌女士在厚厚的一本书中,对汪抒老师的评论却不足三百字,应该说是不算深度评论了,似乎大有概略不谈的味道。但我觉得汪抒先生的诗歌是很值得一谈的。可以说,在安徽的诗歌艺术中,汪抒先生的诗歌,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一种艺術。何冰凌女士用了众所周知的信息詞汇来结论汪抒先生的诗歌艺术,我想可能他的诗歌给安徽文学界高人們的印象仅是这样。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是文學高人们的悲哀,而绝非他们的幸运。何冰凌女士的两个词,是“高度”概述了汪抒先生的文学形象,而我挑剔出来,卻并非也是为了用它们来高度概述。因为在我看来这个两个词不是表现汪抒先生的一般文学形象,而是表示他的文学才智和對文學孜孜不倦追求的精神。即使我们没有女士们那种灵敏的耳朵,也没有她们那种善于捕捉信息的眼睛,但只要我们翻开汪抒先生的诗集《堕落的果子》或者別的选集,我们都得出同样的折服我们心灵的结论。据细心的评论家西边先生叙说,汪抒先生在短短几个月,就创作290多首诗歌,這个创作诗歌的速度,是足以可用“高产”来形容。我曾经试图解读汪抒先生之所以如此高产的缘故。在和汪抒先生几次接触中,我似乎找到一些答案:在他看来,诗歌绝对不是无聊生活的消费品,更不是市侩愚夫们所定论的诗歌是奢侈品。恰恰相反,诗歌是汪抒先生生活的必需品。是他品位生活,回恋生活,倾泻生活的必需品。他要通过诗歌来再現再塑自己的想象和灵魂。所以,他能高产。
     然而对于何冰凌女士所结论的“高质”,我一时间还不敢盲目结论。我首先顾忌的是,文学评论不是吹捧,更不是“不得罪”。其次,严格地说,我还没有将汪抒先生的全部诗歌研读完,还有很多他的诗歌,我还没有汇集到我的手中。既然自己都没有去读完,甚至还不知道汪抒先生创造了哪些诗歌,就草率地结论说他的诗歌是“高质”的,似乎不是我所有的那种习惯思维。而且,我总觉得男人在评论一个人的时候,应当是谨慎的,周密的,深度的,没有女人那么直截了当。所以,我没有何冰凌女士那样凭借女性的眼光来给汪抒先生的诗歌下最后的定论。我总觉得,这样的定论需要很多时日来确认。不过需要补充一说的是,汪抒先生确实创造了大量的優秀的作品。如果不是从数学的比例角度来说,我觉得汪抒先生的诗歌也是可以用“高产高质”。然而我有時候是个吝啬的评论者,尤其不喜欢在别人都抛帽子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桂冠抛扔出去。
                                                 二
    何冰凌女士在给汪抒先生总結性的评论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对生活本真面目的还原”——尽管她是在举汪抒先生的一首《“我已经被碎石搅拌”(一个战地记者)》而得出的这句结论,或者我為了不曲解何冰凌女士的评论真谛,她的那句被我认为是“总结性”的评论仅仅是对这首诗的评论,而不是对汪抒先生的全部诗歌的评論,哪怕是印象式的评论。但对汪抒先生的短论中,似乎也就这句带有总结性,或者说是评论中的评论。我不知道何冰凌女士是否将这句话的本义加以追思,我的意思是有没有考虑过这个“结論性”的话所蕴涵的哲理,亦即汪抒先生的詩歌理念。如果在简洁点说,就是汪抒先生所认为的诗歌之美。“对生活本真面目的還原”这句话,我们不难解读就是何冰凌女士认为汪抒先生的诗歌理念在于“本真”地反映生活。毋庸置疑,这是这个“美即生活”的翻本,是传统马派美学家所奉为圭臬的代表性术語。然而,我觉得何冰凌女士对汪抒先生的诗歌理念做了一次错误的解读。在我看来,汪抒先生并非遵守“美即使生活”这句教条。我们从他的诗歌中(无论哪一首)读到的更多是这样的鲜明的感觉:“生活是美的重要元素,也可以是基础,而艺术的美,必须添加艺术家的想象和情感付注,艺术中的生活是艺术家经过理性的参与和變质的生活。”我完全相信,没有现实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汪抒先生可能不去创作诗歌。但是,读者们,尤其是何冰凌女士,“生活是美的重要元素”和“美即是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美学范畴。用在诗歌上来,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理念。这兩个不同的艺术理念将导致不同的艺术取向,也将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比如,按照何冰凌女士的评论,汪抒先生似乎应该是现实派诗人,再高升一点就是现实主义作家;但其实汪抒先生更应该是意象派诗人,或者说是意象主义诗人。核心因素就是他的艺术理念不同,被撷取的生活景象有不同寓意。所以,在我看來,汪抒先生不是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而是再塑生活的虚幻。他是幻想另一个“自我”从自己的心灵剥离出去,重塑一个趣味生機的文人形象,这形象也就是他的诗的形象。当然,也是他“自我灵魂”不断地进行自我清醒和陶冶的孜孜不倦的人生追求。
                                             三
我赞同冰马先生这样的论段:“-----诗歌语言的终极价值应该是':生成性'(becoming) 的,而非'存在性' (being)的。生成意味着创造、发展、演化、流动,而不是停滞、僵化、墨守成规。”冰马先生的话,无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诗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内在感官,唤醒我们的心灵世界,包括我们的感情、思想和想象等等。让它们自我复苏,让它们自我应承詩章、诗乐,让它们自我展示诗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内涵和價值。——当然,这与我们传统的接受理论是迥然有别;但对我们习惯性的诗歌欣赏,毋庸置疑是一种纠正和教導。在我们面前,似乎面临这样的情形,诗人无须自己百倍辛勞地将诗章全部作完,也无須费尽心神地顾及诗的结尾与不足。他们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出色的诗的导演家,就像我们熟悉的乐团总指挥一样,只要轻轻挥动指揮棒,发出开头几句,所有的聆听者,就得跟他一起进入角色。这时,你的心灵、你的神思,你的感情等等,全跟他的无形的乐棒进行着诗的演凑。直到你精疲力尽,直到你惊叹它神奇博远为止。是的,诗人完全有这样的技能和权利,他无须为了陌生的读者,(许多仅仅是休闲消遣而来的读者)而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至于他的才智和对艺术的真诚,他自己会把握,他会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去做。——我们无须为诗人在这个方面的意图而争议。我想,我们应该更应该关注这样的诗人究竟是怎么进行创作诗章的,或者说,他们有上述的思想意图后,创作出来的诗章是怎么样的?——正如我们之前已经说过的那样,诗人往往只需要开个头,写好最为诱人的几句;同时,他会用他熟练的思维将诗境的帷幕打开,并让我们跟着他的诗的节奏、情感和意境尽情尽兴地進行自由想象,抑或是幻想。比如,我们看汪抒先生如下的短诗:
                                     《失题》
                                       她的肉香
                                        是手指的感受,而不是
                                        鼻子的享受
                                        她却一无所知,粉红的嗓音,惊得四散
   毫无疑问,乍一看,我们都很容易被如此超短的诗给扼住欣赏能力。而且,按照我们习惯性的逻辑推理这诗,似乎只觉得它很不合乎情理,而不合乎情理又往往被传统的欣赏家和评论家置于“死地”。但在现代诗里,尤其是在先锋派诗里,不合乎情理的往往恰好是他们的魅力和生机,犹如现在裸露性感肌肤的妖艳女郎一样。欣赏现代诗歌,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想象力,还要有非同一般的幻想能力。而欣赏的一开始,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入手。从诗歌里,我們先要找到能刺激我们想象神經的名词和动词。比如次诗的名词有“肉香”、“手指”、“鼻子”、“嗓音”;动词有“惊”。首先我们就得想象出他“她的肉香”,无疑,我们可以想象的出一个“香色诱人”的美女,或者我們甚至可以想象的出一个女人身上正在冒着香气。再者,就“是手指的感受”,这就要想象出一双手,一双男人的手。正触摸到那个正在冒香气的女人。“而不是鼻子的享受”,告诉我们,诗人看到的美女,自己内心像是触摸到她一样,并非仅仅是鼻子闻闻那么简单。“她却一无所知”,这种超异的幻觉,只有诗人才有的,诗人像是已经触摸过她;而她却不会有被触摸的感觉。“粉红的嗓音、驚得四散”。這是一句很难解的詩句,即可以想象是“她”的嗓音因为被诗人大胆的触摸而使其“惊得四散”,又可以是“诗人”为自己刚才大胆放肆的行为,而使欲念“惊得四散”。当然,最后有可能的是第一种。到此,我们的想象工作似乎可以告以完成。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幻想开始工作了。究竟如何使用幻想呢?——因为诗人表露的很少,有许多不解之处必须假以幻想才能得以完成。那么,这樣的短詩,我们需要那些幻想呢?首先,我们为了弥补是的意境完整性和趣味性而展开幻想。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对原诗就有许多可以进行趣味的幻想。大意是,我们的诗人看到一位香气熏人的美人,自己一下被吸引住了,内心的情欲随之高涌起来。在情欲的慫恿下,我们的诗人仿佛克制不了自己,怀着极其强烈的渴望,想去触摸一下她。但也许因为“众目睽睽”,或者是“熟人故友”等等因素,我们诗人只好克制自己,但是,面对這样的美人,自己不去“触摸”一下,不去“占点便宜”,似乎心神无法甘愿。于是,就只好让自己的鼻子去深深呼吸女人的香气,并放任自己的脑袋去尽情地幻想。他甚至在幻觉里拥有了那位美人。但这一切,这虚假的幻觉,她是看不见的,也感觉不到,所以她“一无所知”,但戏剧性的是,她的“嗓音”仿佛察觉到这一切“无理”的亵渎,它们像是受到惊吓的“林泽仙女”,“四散”逃逸。诗到这里嘎然而止!
     有人说这是一首象征性的诗,而我上述的是按照意象诗來解读。盡管我之前说汪抒老师属于象征派诗人,但我依旧认为,意象诗在他的作品集里,也占有不小的比例。所以,就这首诗歌而論,我认為是一首比较有趣味的意象诗杰作。也有人看了我这样分析,可能嗤之以然,会骂我完全是附会的分析法。但我觉得这样做,完全是合乎冰马先生的论段要求。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5-5-6 04:2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