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毕业生質量排行榜惹争议 人才能被量化吗

[复制链接]

36

主题

90

帖子

13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2 17: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近日,2016年中国721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在网络上广为流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都希望顺着读书、成才、就业的轨迹一路走下去但是,社会之大,人们在形形**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社会竞争之激烈,解放周一:排行榜发布者武书连认为,在大学的各项指标中,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和阮海涛(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对于毕业生质量评判大学毕业生质量,其实就是评判其是否“成才”,我个人倾向于从外在和内在这个排行榜所标举的两项指标更多的借鉴意义在于学校层面,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层解放周一:谈到毕业生质量,人们传统的印象可能还是停留在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往,很多人都是按部就班,临近毕业就开始找工作,然后在本专业领域内发展。我从2006年开始上《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门课,十年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在社会人才评估越来越人本化的今天,我们不会认为这位学生是在“浪费”时间,高子平(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人才学领域,何为人才一这样看来,毕业生质量排行榜用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和新生录取分数线两项来定义成我们今天讨论人才的定义,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发展格局之下,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在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究竟在哪里,就把责难和质疑推到大学解放周一:您所讲的思想性、理想性和想象性在有些学生和家长眼中可能是一个比漫长的小农经济发展历史和传统工业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确需要大量的人然而,新经济形态对大学首当其冲提出了教育转型的要求。李开复最近提出,再过因此,在人才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谁的点钞速度快、谁背的单词多我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理想性和想象性,是因为它们从不同维度体现了高子平:大学生是没有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必当然,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肯定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长期存在下我认为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有些大学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染上了不良风气,甚至出虽然传统社会几千年的等级制度和历史积弊一直强调论资排辈、强调要做“人上人




   

  近日,2016年中国721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質量排行榜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少大学纷紛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转载了自己学校的排名。该榜單意在为考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参考,至今已经连续公布了14个年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普遍都希望顺着读书、成才、就业的轨迹一路走下去。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无疑是這条路上的一个关键环节。對本科毕业生质量进行排名,似乎就是为“成才”界定了直观的量化指标。

  但是,社会之大,人们在形形**的岗位上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社会竞争之激烈,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路上遇到了困难与落差。那么有人也许会问,大学毕业之后,怎样才算作成才?現有的人才評估体系,存在着哪些问题?两位专家带来了他们的见解。

  成才不止单一路径
  解放周一:排行榜发布者武書连認为,在大学的各项指标中,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和新生录取分数线两项指标对學生的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基于此他计算出了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对此,您是否认同?

  阮海涛(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职業发展中心主任):对于毕业生质量排行榜简单地將教师学术水平和新生录取分数线结合起来计算,得出一个“毕业生质量”的结果,我不是完全认同。

  评判大学毕业生质量,其实就是评判其是否“成才”,我个人倾向于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来看待。外在主要是一些具体、直观的内容,比如毕业生的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平台、晋升速度、社会影响力等;而内在则包括毕业生在毕业时所具备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对自我的评价和认知能力等。一个人的“质量”并不像一件物品那样存在一个明确的工艺标准,但我们可以通过他在内外两个方面的表现作一些考量。

  这个排行榜所标举的两项指标更多的借鉴意义在于学校层面,教师和周围同学的层次高,固然对成才构成有利条件,但是当我们谈人才,更多的还是要落到细微处、落到具体的学生身上。

  解放周一:谈到毕业生质量,人们传统的印象可能还是停留在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且被用人单位认可,就是一个高质量的人才。从您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学生们自己是如何看待就業和成才的?

  阮海涛: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一直是相当关注的,但这两年我感觉到一种明显的变化趋势。

  以往,很多人都是按部就班,临近毕业就开始找工作,然后在本专业领域内发展。但现在,不仅仅局限于畢业生,连在校学生都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创业的热情,有的同学甚至决定將学业暂停一段时间,专攻手头的项目。这就和我们过去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一切以学业为重”有所不同了。在他们眼中,成才不再是一条单一的路径,不需要一味地跟着大部队过“流水线”,能抓住眼下的机遇才是重要的事情。总体上,我感觉学生们对成才这个概念的认识已经越发多元。

  我从2006年开始上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门课,十年下来,我发现学生们的课程参与度越来越高,对于自身職业生涯的规划越来越早,很多学生大一就选修了这门课。但有趣的是,尽管总体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学生们身上,我却看到了更多对个人追求和兴趣方面的考量,观察到更多从容與自信。比方说,有一位学生在本科期间连续三年每周都到医院去做临终守望關怀,毕业之后又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结束之后还准备繼续深造。

  在社会人才评估越来越人本化的今天,我们不会认为这位学生是在“浪费”时间,相反,我们觉得社会需要这样有理想信念、有担当的青年。虽然他暂时还没有步入正式的工作岗位、从事科研,但他身上的这些素质就表明了他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不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才是人才
  解放周一:学术界和社会上一直存在争论:何為人才,如何成才。在您看来,人才应该怎样定义?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又起到什么作用?

  高子平(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資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在人才學领域,何為人才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問题,尤其是在中国持續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人才的评价指标始终没有定论,至今都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人才的量化标准。人才难以定量考核,关键在于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人才作为社會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动态发展而发生形态、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这样看来,毕业生质量排行榜用教师平均学術水平和新生录取分数线兩项来定义成才就有失偏颇,它们固然能反映学生的一些能力和潜力,但其所不能涵盖到的面更广。

  我们今天讨论人才的定义,必须将其置于全球发展格局之下,站在中国社會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概括来說,當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经济形态的转换期。就像工业社会替代农业社会一样,经济形态也经历着新旧更替,而这是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使命。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未来的新经济体形態的主体。具体到中国,传统产业以两位数的速度衰退,而新兴产业以三位数的速度扩张,这两者同时发生,构成了当前中国经济發展的基本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基于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我认为: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人,才是人才。

  现在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究竟在哪里,就把责难和质疑推到大学身上,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实际上,大学的责任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理想性和想象性,使之成为合格人才。

  解放周一:您所讲的思想性、理想性和想象性在有些学生和家长眼中可能是一个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更加在意的是能够把握住的、攥在手里的,比如说某一项技术技能。这也就是为何一直有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呼声存在。

  高子平: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我的理解是,这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认知还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没有认识到现在所有人正站在经济形态转换的拐点上。
  漫长的小农经济发展历史和传统工业几十年的发展進程中,我们的确需要大量的人去做一些机械的重复劳动,去遵循一些格式,掌握技术和技能。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就是顺应这样的时代背景而“横行”于教育界的。

  然而,新经济形态对大学首当其冲提出了教育轉型的要求。李开复最近提出,再过10到15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让一半的人面临失业,这个言论在业界引起了很大争议。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个速度和比例是否准确,但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学生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东西,连一台冷冰冰的机器都能完成,甚至完成得更好,這叫什么“才能”?学到的这些东西又有多大价值?

  因此,在人才评估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谁的点钞速度快、谁背的单词多、谁是这座城市的“活地图”等等。长期重复性劳动基礎上形成的能力,不再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我们要调整思路,将创造创新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一环。拿现在很热门的虚拟现实产业来说,如果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就无法构建起整个系统,很多突破性进展也就无从谈起。

  我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性、理想性和想象性,是因为它们从不同维度体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工智能永遠无法拥有的,也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不同于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

  警惕评價“一刀切”
  解放周一:您认为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社团发展、就业指导等工作有没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升发挥作用?

  高子平:大学生是没有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必须直接與社会需求相对接。相應地,作为成人,大學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而不只是被動接受。目前,大学的课程设置、社团发展、就业指导等工作在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一些作用。

  当然,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肯定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会长期存在下去。畢竟,大学不是社會,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很多的演练都是具有探索性、模拟性和理想性的。

  我认为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有些大学的社团和学生组织染上了不良风氣,甚至出现了行政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今年江南大学学生会流出了一份 《关于任命2015—2016年度江南大学学生会储備干部的决定》,其内容与形式几乎与组织部门下发的文件相差无几。我真不知道,这样的“学生会干部”,他们的“理想”和人生追求究竟是什么?习惯了这样的思維之后,是不是还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年轻人的活力?

  虽然传统社会几千年的等级制度和历史积弊一直强调论资排辈、强调要做“人上人”。但是作为青年大学生,如果不能够形成平等的理念,那么他必然跟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跟现代化进程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是不相符合的。此外,这种行政化的蔓延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人们自身的身份焦虑有关。而这种一定要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心态,在面对挫折时,反而会愈加无力,离真正的成才距离更远。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4-5-17 17:20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