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按——本文发表在11月1日烟台晚报。由于投稿后又进行了部分订正,因此发表时有些人的英文名和译名不够精确。现发布修正版本于下。
清末民初莱州和登州教会医院
(9月1日《烟台街》发表了刘烟生先生关于烟台西医药的文章。其中提到莱州梅铁医院,本文拟对该文进行一点补充,并就正于方家。)
莱州梅铁医院,英文名字为“Kathleen Mallory and Mayfield Tizzer Hospital”,建于1906年(一说1908年),是美南浸信会所属。该医院以梅洛里女士和铁泽命名。梅洛里(Kathleen Mallory,1879—1954)女士长期担任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浸礼会的领导职务,梅铁医院是可能主要使用了由她在阿拉巴马州募捐的捐款,故名;铁泽的情况则不详,可能是重要的捐款人。在莱州医院任职的美国医生有医学博士傅亚格(又称福医生,James McFadden Gaston Jr.,1868-?)院长及其妻子(Annie B. Gay Gaston)、女医生钟振义(Jeanette Ellen Beall)等。早期傅、钟分别管理南院男科和北院女科,后期钟振义任院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撤走,由医生黄县人卢仙斋(一说乳山人)夫妇主持,1944年毁于战乱。
另外,原文没有提及的一个医院是登州(蓬莱)的长老会医院。登州医院始于1883年。此前,当地没有医院,传教士万一生病,只能到芝罘就医。后来,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及其夫人狄邦就烈(Julia Brown Mateer,1838-1898)在照顾病人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他们并非专业的医护人员。1871年,医学博士帕特森(J. P. Patterson)来到登州,只住了几个月,并未留下。1873年,布利斯医生(S. F. Bliss)来到登州并住了一年多。1878年12月,医学博士克利斯小姐(A. D. Kelsey)到达,至1882年12月离开登州去了日本。期间她聘请的助理,后来在登州开了一间西药房,以克利斯小姐所教的西药知识为人治病。
1883年,医学博士聂会东(James Boyd Neal,1855—1925)来到登州,他不仅在登州开设医院开展医药工作,而且有意识的训练医务人员。1890年,聂会东认为,到大城市开展工作效果更好,于是到济南谋求发展,开设华美医院及医校。该医校1907年与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及邹平所办医院合并,建成共和医道学堂,后成为齐鲁大学医学院,聂会东为首任院长。1919年聂会东出任齐鲁大学校长,1922年回国。
聂会东走后,登州医院交给了满乐道医生(Robert Coltman)负责。1893年4月,满乐道也离开登州,到北京发展,他在北京先是开设医院,1896年,被京师同文馆聘来教授解剖学,是这一领域在中国的开山人物。1898年11月京师大学堂成立后,医学堂计划单独招考二十名学生,他任主任兼医学教授。
慕维甫医生(Walter F. Seymour)1893年11月1日到达登州,接替了满乐道的工作。到1910年,该院出诊率大大增加,医院的药材和设备等价值一万美金以上。许多医生在紧急情况或者休假期间来到该院短期服务,如河北保定的陆长乐医生(Charles Lewis,1865-1923)、潍坊的邓乐播医生(Rorbert W. Dunlop)、青岛的库珀医生(Effie B. Cooper)。
1910年秋,道德贞小姐(Alma B. Dodd)来到登州为医院培训了一批男女护士,1912年她去滕县定居,办起了华美医院、女孤贫院等慈善事业,又从美国的教会组织筹得善款,建起了鲁南地区最大的一所麻风病院。
在资金来源方面,该院主要是利用捐款。美国人塞弗伦斯先生(L. H. Severance,1838—1913)捐献了超过8500美金,古尔德小姐(Helen Gould)等人捐献了3000多美金。医院可以容纳40个病人,拥有蒸汽机暖气、电梯和手术室,并附属6个病床的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则居住在医院外的中式房屋之中。
慕维甫直到1918年才离开登州到济宁。可能是因为大批传教士及教会学校先后迁至黄县、潍县等地,后来该院也解散或搬迁了。不过,登州医院与登州文会馆一样,也把近代医学的科学种子洒向了四面八方。
二○一二年九月二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