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论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孝敬父母(之四)(2.1)

[复制链接]

54

主题

121

帖子

18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6 10:3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简介:主讲:原河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母亲很......孝子王祥,后母要他去抓鱼给她吃......有个孝子叫包实夫,在路上遇到一......现在这些办法虽不可取或者有夸张......有人说,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你看看行孝的人,都有这个果报。......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他本来......《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像具有传奇色彩的忠孝将军许世友......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西游记》中有一句话说道:“人......过去,人们相信不孝敬父母会“天......古时候,哪里发现一个大孝子,地......大家都知道郑板桥这个人,清朝乾......在过去,一般每一个地方都有祠堂......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学习传统文化 感悟孝道人生---


  主讲:原河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長,现任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鲁献启

  (四)最后讲一下“孝有好报”。

   《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行善的人有福,必将得到奖赏,以及与它相配的福乐。恶行有殃,必将招致使自己痛苦的结果。这个善首先讲的是孝,以孝来感天地,天地必定会降下福分。假如不孝,天地必定降下灾殃。我们看这个“余殃”的“余”,讲的很有道理,很有味道。余是什么?是剩余。这就是说,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个余殃谁来受。那只有子孙来受。“必有余庆”的“庆”,就是福报。这个“余庆”除了自己所受的福报外,还有谁來受,那只有綿延到子孙后代来受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很平等,很公平的。有孝心的人总想着让父母放心、希望父母一辈子幸福,因此,他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發展潜力大,人生的结局也好。

  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母亲很长一段吃不了东西,很想喝竹笋汤,因为是冬天,不长竹子,孟宗心中痛苦,不知该咋辦,就走到竹园,在哪里哭。他的眼泪和孝心感动了天地,竹子就长出来了。这就是“孟宗哭竹”的故事。后来他官至司空。

  孝子王祥,后母要他去抓鱼给她吃,因为天氣寒冷,河道都结冰了。他就躺在冰上,一边流泪哭泣,一边用身体的温度去暖,他的誠心被天地感动了,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这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后从我省温縣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有个孝子叫包实夫,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面对生死,包实夫并不惊慌,他诚恳的跪下来向老虎说:我知道你因饥饿才要吃我,这是我的命运,只是我现在家中有七十多岁的父母要奉养,若能让我侍奉完父母,我一定把身体送给你吃。他的孝心感动了老虎,没吃他转身就走了。后来当地人把那个地方取名叫“拜虎岗”。这就是实夫拜虎的故事。

  现在这些办法雖不可取或者有夸张,或者說結果本身就是虚构的,但它表达的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不要轻易说古人愚昧无知,不懂科学常识等之类的话。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這句話,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颗孝心,每天存善念、行善事,就能走向美好的未来,就可以上演一出出好戏。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沒有这样的感应?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很多私心杂念,常常想到的是小我,是自私自利,没有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中,更不用说一心一意的念着父母了。如果心中有存孝之心,孝悌到了至诚,心中只有父母,只有祖宗,完全到了无我的境界,跟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就能够把人本性中的智慧和德能开发出来,就能够跟天地感通,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就会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任何事情都一样,只搞形式,没有至诚心,是不可能有感应。

  你看看行孝的人,都有这个果报。像漢文帝,他本来是不該当皇帝的,是为孝德的感召,大家都推他做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的母亲簿太后,一病就是三年,他真的做到了像《弟子规》所讲的“亲有疾,药先尝,尽夜待,不离床”。母亲看他日理万机,还要辛苦照顾自己很心痛,劝他说:“这里有很多宫女照顾,何必你自己亲自动手呢?”汉文帝跪在母亲面前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母亲有生之年,亲自替你做点事,那以后哪里还能有机会报答您的恩德呢?”他身为天子,却能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儿子汉景帝也是这样。一个人做出孝道,一国民众都跟着做,所以,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他德行感召的结果。

  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他本来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偏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就虐待舜,他的父亲也跟着谋害舜,甚至三番五次想把舜置于死地。每逢父母要谋害他的时候,他都能智慧的化险为夷;每当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能够出来幫助父母。他的孝行感动了整个乡里,感动了万物。当时的帝王尧知道后,就派人去请舜出来,治理国家,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最后连皇帝的位置也让給了舜。舜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一位以讲孝道著称、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是说父母双亲如果爱我,孝顺他们不算什么难事;如果父母憎恨我,像舜的父母那样对待你,还能够保持纯孝之心,那可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德行。

  像具有传奇色彩的忠孝将军许世友。他出生在我们河南新县,身经百战,从士兵一直升至上将。参加革命后,长期不能和母亲在一起,未能尽孝,为此他愧疚万分。在许世友的一生当中,占有绝對位置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父母守坟”。这是他常讲的一句话。战争期间,部隊路过家乡,他曾两次冒死回家看望母亲。他任军区司令员后,每次见到母亲,总是长跪不起,经众人百般劝慰才把他扶起。母亲病故时,他因公务缠身,未及赶回为老人送终,成为终身憾事。当時,他就发下誓愿,自己死后一定来为母亲守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党高级干部,包括毛泽东主席本人都在火葬《倡議书》上签了名,唯独许世友拒绝签字,他表示,我从小离家,没有在母亲身边盡孝,死后要和母亲埋在一起,和她老人家做伴。1979年他给大儿子写了封信:“许光,邮去五十六元,给我買口棺材,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孝敬父母。”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辞世,对还乡土葬,邓小平批示“下不为例”。受中央领导同志委托,前去吊丧的国家主席王震转達了中央对许世友后事的处理意见: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土葬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同意的,邓小平同志签署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中的特殊。是什么感动了共和国两代伟人,满足了许世友死后完尸土葬的要求?是许世友的忠孝之心。

  《西游记》中有一句话说道:“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过去,人们相信不孝敬父母会“天打五雷轰”,死后下地狱,做其它坏事会遭报应,现在不信了,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而人越来越可怕了。

  古时候,哪里发现一个大孝子,地方官就要向上推荐,这叫“举孝廉”;哪个县要是发现一个杀害父母的逆伦事件,不仅儿子要被处死,县长也因失职而被撤职查办,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也要受处分,这个县的城墙也要砍去一角,以此忏悔,以此警示,因为他没有教育好那個地方的民众,这是全县的耻辱。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這个人,清朝乾隆时进士,“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做官清廉为民,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郑当县令时,走到一个村庄,见一民宅门上贴着一副新对联:“家有萬金不算富,命中五子还是孤”。郑板桥心中明白,小姐乃千金,万金即10个女儿,一个女婿半个儿,五子即10个女婿。因此,回到县衙,便命差役将王老汉的是10个女婿叫来,给他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并规定轮流侍奉岳父,最后严肃的说:“今后你们中如有那個不善待岳父,本县定要治罪。”第二天,十个女儿、女婿就带着衣物、食品上门看望了老人。离任时,他告诫年青人要“爱父如子”,开始人们觉得这話有点不大好听,但年青人按着做了,都成了大孝子。今天怎样关爱自己的子女,就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能做到也不容易呀。

  在过去,一般每一个地方都有祠堂,那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是伦理教育、培养孝道的一個很好的场所。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律己修身,犯奸作科,被逮捕判刑,将来就没有资格进入祠堂,不能进入祠堂是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他的亲族系统在这儿断代,意味着他的后代将没有脸面进入祠堂。想想看,逢年过节或姓氏家族聚会,一个人在祠堂竟找不到自己的祖父、父亲的牌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滋味,说不定孩子连媳妇都不好找。所以就凭着祠堂这个教育场所,凭着这条制约方式,足以使许多人不敢做坏事。再加上写进家谱里,祖上的污点被一路记录下来,世世代代传诵下来,那是多大的刺激呀。


欢迎来到烟台论坛网--山东烟台百姓生活信息网! 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www.goo0.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我们|山东烟台网

GMT+8, 2025-5-2 23:4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