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斗转星移,世事浮沉,烟台工商联成就了百年传奇。一卷卷商会档案,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一张张陈旧的图片,凸现的是烟台工商业百年历史的厚重。传承百年的“商会精神”,在今天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该如何继承和发展?烟台工商联又该怎样打响自己的名号呢?
烟台商业历史悠久明末便有固定商铺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901年,为了增强烟台地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力量,一些规模较大的民族企业经过协商,自发成立了烟台工商业大会,这是烟台工商界第一个工商业领导机构,也是烟台市工商联最早的雏形。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转瞬即逝,烟台工商联也由最初的几个异地行帮增加到现而今的一万两千多家会员单位,工商联的风雨历程,永远闪现在烟台人民的心中,久久难忘。
在谈起烟台商会的历史时,芝罘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常洪喜先生告诉记者,烟台商业历史悠久,时代久远,远在明朝末年,随着渔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在烟台就出现了固定的铺户商业,主要经营粮食、铁锅、煤炭和土特产品。
1861年烟台开埠后,外国商业公司迅速进入烟台地区,到1891年,烟台各类商号已达到1700余家,相继兴办了义昌铁行、天成栈白活代理店等一大批工商业企业,并且创办了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等较为先进的工业企业。
解放初期工商业发展迎来第二个高峰期
“商会,在早期称为行帮。”常老先生如是说。
在与常老先生交谈的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烟台开埠以来,外国工商企业涌入烟台。在1906年,烟台工商业大会改名为总商会。早期商会主要是为商人提供交易场所,制定商品价格,调解商务纠纷,筹议工商业改良及发展等事项。
1948年10月,烟台市获得解放,11月成立了商会筹备委员会,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指示,恢复和调整了行业公会组织,组织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城市经济的恢复。至1949年6月底,全市私营工业发展到2094户,商业恢复生产经营,工人复工。烟台市经济终于出现繁荣景象,这也是烟台市工商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1950年第一届委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常老先生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后,市工商联积极筹备,发挥着自己在新社会的作用。在1949年的8月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工商业联合会的指示》,烟台市委、市政府对烟台市商会筹备委员会进行改组,成立了“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筹备成立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1950年6月28日至30日,烟台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了尽快完善组织结构,加强组织建设,相继于1953年7月9日至12日,召开了第二届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烟台市工商联筹委会对全市原有的42个行业公会进行了整顿,对4587家工商业户按营业性质、工商区别、经营范围,确定为66个同业公会。1956年,随着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将原有的同业委员会按行业改由工业局、商业局和各归口公司进行管理。
“工商联的发展从来不忘公益。”常洪喜对记者说。1963年,市政协发动各界人士,建立一处海滨中学。
烟台市“两会”配合政协发动工商界人士16人,向海滨中学捐款7435元。海滨中学成立后,各界人士组成董事会,捐款由董事会负责管理,用于学校各项开支。学校根据勤俭办学的方针,除政府定期拨款外,并附设工厂一处,发动学生义务劳动,所得收入补充学校开支。
|
|